再看署名,梁学超。
”这位是……“苏采青猜应该是梁启恒的家里人亲戚之类的,没想到他说:”是我爸。“
苏采青按下心中的惊讶先不表,从头到尾把文章读了一遍。
文章中的观点,和苏采青的想法类似,教育应该公平,应该扩大生源的范围,通过各种升学考试等方式,筛选出优秀的苗子,进行培养教育,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做贡献。
文中还提到,中国革命先烈中,不少人就是出身于农村,但是因为有着良好的天赋和优秀的品质,在时代洪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引领中国走向独立民主的人。
梁学超还说,因为他们来自农村,来自中国的根部,所以他们有着更加纯粹的中国思想和精神。
观点差不多,但是苏采青自认为,自己是写不出这样引经据典、文采斐然的文章来的。
“写的非常好,读来让人信服的同时,又感觉心潮澎湃的。”苏采青夸赞说。
梁启恒说:“他是专门搞学术的,这点只是他必备的本事而已。我只是没想到,他竟然会声援你,愿意在报纸上发声。”
曾经的经历,在梁学超心里留下了深深地烙印,按照道理,他应该埋首于书堆,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的研究,不再发出什么声音,以免招来什么灾祸,导致以前的事情重演才是。
可是,他竟然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出来,公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没有顾忌即将到来的攻讦和恶意的意思。
苏采青听王朝英说过梁启恒家的一点事,不一会儿,也懂了梁启恒的惊叹和意外,心中也有了许多的感动。
想必梁教授也听过,所谓的梁启恒和自己这个寡妇开夫妻店的事情,对自己的观感不会很好,但是这时他旗帜鲜明地站在了自己这边,就显得非常不容易了。
于公于私,他都是个了不起的人。
“替我谢谢你爸。”苏采青说。
梁启恒摇头:“我家老头注意正得很,要是我转达你的话,他肯定又要骂我满脑子私事,没点天下为公的觉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