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来得莫名其妙,按照邵望舒的想法,大家理所当然会觉得这是放屁,并不放在心上。毕竟这玩意儿,今儿他刻一个,明儿我也能刻一个,算得了什么?
但也不知为什么,全淮王宫都对此深信不疑,问就是昭国大国师说这是神谕。
总之,荒诞不经,漏洞百出。
但偏偏有人信。
邵望舒一度认为淮王宫过于迷信,只要顶着个□□头,就能胡说八道,以后有机会,他也要冒充神,也要胡说八道!
先帝和先皇后是迷信的中流砥柱,生了双生子心里头不得劲儿,打算送出去一个。秦嘉谦和秦嘉祢里,他们留了身体健康的秦嘉祢,封为太子,把哭声微弱,看起来身体不好的秦嘉谦送走了。
若是个正常人,大约会给秦嘉谦找个好人家,最起码衣食无忧,远离皇室,平平安安长大。
但先帝和先皇后谨记着石头上扯淡的言论,生怕秦嘉谦这辈子气运好了,压了留下的秦嘉祢,阻碍了他们淮国的气运。因此只管往那贫苦之地送,越贫寒越好,把婴儿时期的秦嘉谦裹个毯子,往穷得叮当响的农家门口一丢,就走。
因为怕多关注他,会间接提升他的气运,先帝和先皇后没有在他身边安排一个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敢。
那时民间的大夫急缺,十里八乡顶多有一个懂医术的,绝大部分平头百姓都撑不到找大夫,就病死了。除此之外,遇到灾荒,民间粮食紧缺,饿死、易子而食的不在少数。
他们为秦嘉谦选的人家贫苦,秦嘉谦未必就能顺当活下去。
他们能狠心把秦嘉谦送走,却不敢听秦嘉谦的「死讯」。
农家心善,尽管吃饭都艰难,但也见不得婴儿饿死,给他捡了回来。
一晃多年,秦嘉谦在山野之地长大,吃饭都是问题,自然也读不上什么书。秦嘉谦放羊的时候,趁羊吃草,自己钻在学府树上偷学,那时讲学的先生,便是云游四方、恰好在此地停留的平秋锦。
秦嘉谦日日早早地去树上待着,等讲完再走。
据说平秋锦发现偷听的秦嘉谦后,没拆穿他,而是把学堂挪到了院中,让他听得更清楚。
秦嘉谦自然识得先生好意,主动从树上下来,道过谢后,问了先生两句话,第一句是「先生,为什么有的人锦衣玉食,而有的人食不果腹」、第二句是“我们终日劳作,在田间地头受尽辛苦,却连活着都艰难,而地主们只需在家躺着,便有数之不尽的财富。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