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了看天,估摸出时辰,确定里午饭时间还早,便踱步进了书房。
桌子上面正放着一份叫人送过来的试题——关于往年的秋闱的。
七天后沈闻弢、方子文两人所在的山河书院招收学生,徐肇想抓紧机会拼一拼。
山河书院是江城乃至周围几个大型府城都鼎鼎有名的一座书院,名声较江南的白山书院输上一截,却也能傲视其他私人的书院了。
磨墨,阅卷,为了发挥出最好的一个状态,徐肇甚至点起了一小节香。全神贯注的投入其中。
这是他的投名状,能不能获得一个山河书院参考的资格,可全看这一份卷子了。
徐肇一点马虎都不敢。
第61章 在京城从沈闻弢口中得知……
在京城从沈闻弢口中得知山河书院招收学生的时间后, 徐肇就做好了准备,此刻差的也就是递交上去让书院师长看见他水准的机会。
扬长避短这个道理徐肇自小就懂,他很清楚自己擅长的是什么, 是超前于这个时代的意识, 全新的视角能让他跳出大杨士子们看问题的局限性。
对于试卷上最后一道题目——关于桓河决堤有何看法这一题的问策,徐肇身后那一家书铺的掌柜,曾经也是跟着徐老爹天南地北跑商的人,后来因为腿脚问题才退居二线,但积累下来的人脉不会随着时间消失,徐肇手上的这套去年的秋闱题目,便是掌柜的搞过来的, 附带的还有一些算得上机密的往年上榜的一些举子的答卷,这种好东西没有一点关系可弄不到手,徐肇从满脸微笑的掌柜手里结果足足有三公斤重的资料的时候, 内心是十分震惊的。
扯远了, 徐肇看了不下十份的试卷, 从中找出了一个不算明显, 但普遍存在的共同点。
无论是文采斐然的, 或擅于事务的,所提出来的除了加固堤坝, 派遣可靠之人监工, 在水灾之后对受灾地区实行轻赋税薄徭役的政策之外, 看不到其他的措施,偶有几个治理河道, 疏通河流的方案,也颇不成熟,弊端种种。
徐肇微微一笑, 这题他会,没见过猪跑,他还没吃过猪肉吗?现代治理河流的技术堪称成熟,就算这里因为技术的限制不能完全照搬,但其中的精髓到哪里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