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页

但凡深造的学子,参加完科举后不论名次几何,均能在朝廷给出的地方范围内,选择向吏部递上外放申请。

只要申请,必能让其到当地为官,但是官品仅限从六品以下,以及必须是在朝廷给出的地区范围内选择。

此三道明旨由中书省签发,康熙爷御批盖章,印刷万份,由各处驿站先行层层递发下去。

这三道旨意是康熙爷只和内阁阁老及三省六部的主要负责人商讨的结果,商讨完直接发旨明令朝堂及全国,根本不给其他大臣置喙的余地。

纵然有很多官员不满,康熙爷乾纲独断惯了,也不会听取。

宋瑶华从胤禛这里知道后就问道其中的操作难度。比如各地官员不配合,或者朝廷下发的土地赔偿银子被层层盘剥之类的。

胤禛也对宋瑶华说了其中一些的预防举措,朝廷此次下发银两将由钦差直接前往各省驻扎,直到学校规划完毕返回。

朝中现在闲人还是挺多的,而且康熙爷把从除太子外其他直到十四阿哥胤禵在内的十一个皇子全部派出去监督这次的事情,每个皇子负责的地区不同,各不相干。

事情完成后必须上奏具体情况给康熙,等之后驿站发展起来,传递密折的时候肯定会与这些明折相互印证的。

而宋瑶华此前就说明的商户在其中的重要性作用,胤禛现在也明白的更加深刻,这一举措无疑商户会是最配合的,甚至如果当地官员推诿不作为,商户们都会奋起反抗,加以督促的。

正如宋瑶华所说,商户地位低,不得科举,很多商户求路无门,这次却是大好机会摆在眼前,为子孙后代谋利,他们只会更积极。

圣旨中允许拥有名额的商户子,此后三代参加科举,那么三代后,这一支脉系,就能彻底摆脱商籍。

如此,只要不作死,那么商人也将拥有自己的保护伞,完全不用摄于当地官员威胁,所谓官商勾结,商永远是下位,哪怕平日孝敬再多,该被舍弃的时候照样毫不留情。

商人逐利,官员恋权,然而真到了这个地位,反而互相调换了过来,官员好财色,商人争权势。这就是瑶华所谓的越是缺什么越是想要什么,完全忘记了初衷。

但是此后有了自家血脉的官员,哪怕不在原籍,也足够震慑自保,这一隐藏利益就足够商人们积极去捐款了。

胤禛想到,这些当初还是宋瑶华给他的一点建议,而如今,他自己也没想到和皇阿玛还有朝中重臣商议后,会演变成这般的结果。

毫无疑问这触动了太多官员的利益,但是大清必须要有所改变了,不然真的等西方国家强势起来,我大清还在故步自封,总有一天会被挤下盛世强国的位置,而那之后,若是走到任人宰割的地步,谁能承担起这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