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的是七点半,碍于晚高峰,编剧组群里有五点就动身出发,还有六点飞机落地的私聊孟淮明怕误了时。
孟淮明回他“你看着办”,对面半晌没有回音,估计在退票想别的办法。
剧本格局开的不大,编剧倒是零零碎碎凑了四个人的组,在导演组里劈开了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编剧小队。
电影编剧全员跟组,也得是个大笑话了。
孟淮明自然是大笑话团队的核心,主笔能署名挂在片头片尾,燕灰作为他名义上的学生,对外化名陈锦。
燕灰编名字手到擒来,而陈锦二字也注定不会出现在这部电影的任何一个角落。
除此之外,还有一名大四的学生小李,来学习经验,另一位据说是孙导亲戚小吴,大名吴非,怕不是应和着他这名姓,来无事生非。
孟淮明留心打听,就知道这吴非是安安那边的人。
孙导演卖惨卖的真情实意,平日里和孟淮明称兄道弟,该搞鬼还是照搞不误。
全体剧组人员大会租借写字楼会议室,离酒店就过两条街,距离实地取景的高中约三十分钟车程。
不知孙导从哪里谋来的路子,大隐隐于市的中学里就有一座古桥。
正是因为古桥的缘故,学校原本的搬迁计划没有实施,而是重新拨款建立分校,校长说这是座能带来福气的桥,它的存在庇护了这所老校,它们是沧海遗珠,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紧迫里呵护了一席书卷文气。
会议室百来张椅子在七点半前就坐满了,燕灰坐在三排中间,身边一左一右都是同行,孟淮明则坐在上席,与孙导等并列。
来学习的大学生到的比他们都早,位置也是随便被人指的,她有些仓促,但好在懂礼貌,逢人就称一声“老师”。
小李的学历高,毕业学校名头大,是培养学院派里的领头羊,燕灰见过她的照片,就也和她同排坐下。
姑娘还当他是演员,怕自己坐错了地方,红着脸左右张望,想找有没有贴在墙上的座次安排,燕灰先打招呼:“你好,我是编辑组的陈锦,你是李溪吧,来的好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