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县令同意陶倚君的提议,也是因为他想要谋求改变,至少减少洪涝灾害对边境农业的影响,不然年年考评都是下等,他这辈子都没指望离开这个边城了。
陶倚君的农田水利除了惠泽自家的土地外,也给下面的农户预留了接口。紧邻她家土地的是牛家和霍桐的庄园,中间隔了二十亩以前谢家的地。
原本谢家是不打算买的,但是牛三郎出面找谢家人谈了两次,最后用置换的方式,将这二十亩地换到了自己名下,这样一来,至少沿河这一带的土地可统一布局。至于再往南一些的地方,则由县里拨款修建灌溉渠,每五里留一道闸口,若是有农庄或独立的农户要求接水建渠,交纳一定的钱数便可直接开闸放水。
至于不肯交纳钱财的,自然得自己来挑水灌溉了。
只这百里渠道,花费的金钱就不在少数,虽然公共那一部分给派发了劳役,但是材料得花钱,对边城来说,还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想要走朝廷的财政拨款基本不可能,县令也不可能动用县库的钱,为了解决这个麻烦,陶倚君跟霍桐和牛三郎商议之后,打算以牛三郎的名义邀请县里的富豪,共建此渠。
“这条渠可命名为‘善人渠’,百余里的花费大致约这个数,可以根据捐资的多少来确定名字的顺序。这善人碑就立在河堤跟水渠交界那里。到时候可由县令亲自主持仪式,披红带彩并让人传告乡里。”
这个法子很简单,也很有效,连牛三郎都心动了。对他来说,这点钱不算什么,边城的人虽然被关内人鄙视,但说实在的,边城的豪富比起关内要有钱得多,只不过地位和文化水平不如关内人罢了。
以前没来边城的时候,陶倚君的想象中,边城的人大多是穷困潦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但是来了之后才发现,穷的是有,但关内也多啊,有钱的人比关内的富豪们要嚣张多了!大概是因为边城这边的安全问题,让边城的人都奉行及时行乐的宗旨。有战时上马迎敌,休战时纸醉金迷。
他们钱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像关内人家喜欢囤积资产,数代的积累下来,不是家主都不知道自家到底有多少钱。
总之,陶倚君以为就算是能说善道的牛三郎出面,可能也要花费点心思才能达成筹款的目标,结果一顿饭下来,别说一条百里渠了,再来一条都不在话下。
“要不,建两条吧?说实在的,北岸这边对水源的需求更高。”牛三郎兴致勃勃的拨弄着桌上的大钱和金子,对县令道,“北岸的水渠可以建得长一些,惠及的农庄多了,那些人得到回报,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情也好说话。”
县令有些心动,但是陶倚君却摇摇头,否定了牛三郎的提议。
“水势不足,若是在北岸建渠,必须得汲水入渠,否则不出三十里就不见水了。”
她指着桌上的地图,蹙眉。
“北岸的水源不少,虽然不多且分散,但是流经的农田面积不小,所以北岸相对来说并没有十分缺水。要说修渠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能够建渠的分水点却难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