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说这句话的空隙之间,人体大脑里已经开始凝聚出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形象。梁左依稀判断,那大概是一把剑。
“‘具象化形’的过程有的被描述得十分模糊,不知道是为了传承保密还是给传承者敬畏之心。可是其真正过程是非常简单直观的,大脑形成形象,扮演类似于设计者的身份,然后调动动力源的心脏来传递大量的能量来构建具体形态,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具象化形’是最困难的。因为一是制造者对于宝具的形态一直没有固定,直到最后成型往往都会超出原本计算,这其中包括本意识和潜意识双重作用,因而会有差异,也就是学术上所说的‘我想法的想法不是我的想法’。”
“构建了形态雏形,接下来自然就是利用材质来塑形,这就和最早原始人打造石器以及后来烧制陶器一样。”
随着她的叙述,那把在人体大脑中的小剑渐渐和身体里的气流动融为一体,渐渐,在人体外部就变成了一把货真价实的长剑。
第334章 具象化形(二)
“这里有过一个非常有趣有名的争论,也许大家都想到了,就是‘宝具化形后的能源受力分析’,”她自己笑了笑,仿佛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梗,轻松说着:“以前最早研究这个著名课题时不少学者都怀疑宝具不过是一种虚拟障眼法,是类似于催眠给人暗示的形式来保持形态,当然现在已经早就澄清了,那时候的错误在于将宝具的能源供应纯粹看做体内,分析起来当然就觉得如此少的能源怎么能够供应基础粒子维持如此高精度工具的形态?”
她嗯哼了一声,仿佛在给自己打气。
“现在我们知道,宝具内部本身就有一个能源核心结构,能够将大多数能源的需求自行通过外部解决。这就像是一艘帆船,利用风帆来获取风能继而转化为前行的动力,而持有宝具的人就是船长和舵手,需要计算其中精准的能量以及控制方位,内在主要是控制形态与方向,同时保持和外部通道吸纳能源的畅通……”
听到这里梁左恍然大悟。
由于地球上的科学体系缘故导致他一直对于“气”这种听起来玄之又玄的东西保持怀疑,哪怕他自己已经变成炼气士也是如此。
因为按照科学分析,气是一种完全肉眼难辨的基础单位,而且它们体积几乎不可计算,极为类似于原子,地球上要利用原子都必须借助化学和物理仪器,可是炼气士完全跳过了这个繁复的过程。他们的身体就是他们的高精度仪器和实验室,利用自己身体的感触来控制和利用“气”,感觉完全是属于神话或者玄幻小说的范畴。
可经过女研究员的一番解释他很快理解了过来,气体系和科学体系根本上是同样的,只是科学也许需要更长的周期,具有更多的延展性,而气体系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独自一人就能够完成研究。气必须是炼气士才能够利用,科学却可以通过科学家的种种研究和应用传递给所有普通人,两种认知世界的体系互有优劣。更像是精英体系和平民体系之间的差异。
“我知道我说得过多了一些,不过这些都是必要的前提,以方便我们来分析‘具象化形’这种奇迹一般的过程。”女研究员依旧坚持自己的“跑题”风格:“第一个步骤固态完成了,只是存在一个问题,它徒有其表,只是一个装饰品,并没有用来保护持有人或者完成特定功能的作用。所以就需要进入第二个步骤,特性。”
“特性,一件宝具必定有着它自我的定义。有的炼气士常年到处旅行,因此他需要一件坚固的能够承载他高速移动和避开危险的载具,所以他可以制造出一只鸟儿形态的宝具,或者是虫子模样,甚至是最简单的几何模型。有的炼气士喜欢不断战斗中来寻找世界的秘密,所以他需要的是一把趁手的能够砍破敌人坚硬盔甲的利器,还有的炼气士是医生、厨师,因而他们需要相关行业的特定宝具……”
“我想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宝具十全十美,既有抵抗一切攻击的盾又能够变成破除一切防御的枪。”
女研究者又笑了笑:“不过我们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力要完成这种近乎不可能的完美是一个过于困难的壮举。因而大多数宝具在‘具象化形’阶段就开始被持有者进行定义,按照我调查的一千三百五十八件宝具,我得出结论,越是简单的功效越是能够做到极致,比如说只给予宝具‘锋利’特性,那么长久不断锻炼下它连其他宝具也能够切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