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美大热的场面,严重不符。
于是各种分析出炉,主流的观点都是强调审美差异。
还有些说国内观众更喜欢大场面,大动作,大刺激,特效最好用在爆炸上,只有一次爆炸的《饥饿游戏》,全片都是尿点。
在宁匀看来,其实这种差异并不难理解。
主要的还是生活环境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差异。
在北美和欧洲地区,凯特尼斯的经历让女孩们非常有代入感,大家都在想,如果我是凯特尼斯我要怎么做。
怎么才能在残酷的饥饿游戏中保持人性,不迷失自己,怎么处理好爱情,处理好那么多喜欢自己的人……
而这种代入感,到了中国日本等等国家,全部失去了。
考虑什么人性啊,连扶不扶都不用考虑,考虑人性岂不是弱爆了。
和《大逃杀》一样,赶快砍死其他人才是正事。
虽然有好几个男孩爱自己很不错,但没有总统啊,不幸福!
斯诺总统明明应该是个二十多岁,最多三十岁的霸道总统才对!
和什么弱气的可爱男孩谈恋爱,一点也提不起劲儿。
辛纳,黑密契,一样不符合审美,不符合角色的期待。
在北美,青少年电影喜欢讲的故事是,青少年成长,遇到矛盾,然后再次成长,连解决矛盾都不是那么重要。
这样的一种模式,在北美以外的地区,就不是很讨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