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诸葛亮和周喻谁也没能说服谁,要论口才和眼光,此时自是以诸葛亮略胜一筹。毕竟他背后可是整个新明王府,心中装的是整个天下,而且还有各种参与实际工作的经验。

周喻也是有才,方方面面的能力都很全面,同时参与了孙坚部的大部分征战与建设任务,同样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人,只是始终偏居江东,论及长远眼光还是差了些。

只是两人的说辞各说各有理,旁人也无法分出高底,最后只能以平手结束。

……

诸葛亮跟周喻和孙策遇上了,司马懿则跟曹昂几兄弟撞上。

司马懿这几年的情况同样不错,半年的寿春初级公学临时教师的经历让他受益良多。

之后,他依旧还在公学体系之中一边学习一边做事,他也心知自身底子浅薄,沉下心思积累资源和人脉,为以后更进一步做好准备。

他的情况肯定比不上诸葛亮,毕竟诸葛亮已经毕业,而他才刚刚进入公学学习,其中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当然,在寿春当临时教师的经历,是他眼下最宝贵的政治资历,只等毕业以后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政治利益。

此时他已经是郡学高级班学生,临近毕业有大把空闲时间,他没急着到处实习,而是先跑来雒阳见识大将军封王的浩大场面,然后半路偶遇曹氏兄弟一行人等。

司马懿只是随便露了点见识,就叫邻桌的曹氏兄弟惊艳不已,曹昂当即表明身份露出结交之意。

司马懿没料想随便在路边酒馆,就能遇到南方诸侯世子。

曹操他当然知道,讨董联盟发起人,同时也是当时的中原诸侯之一,只是刚刚起势没多久,就遭遇了恐怖的新明王势力驱逐,最后没办法在中原地区混迹,跟着袁绍果断跑去江南发展。

眼下可没什么京杭大运河,南北往来不甚方便,消息流通自然也不是很流畅,曹操自然去了南方后,似乎销声匿迹了般,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了。

一个过了气的诸侯罢了!

这是司马懿心中的想法,只是随着跟曹昂的交流,他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曹操不仅没有过气,好象在南方还混得更好了,成了交州牧不说,还在交州发展得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