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6章 有俩儿媳的偏心婆婆30

倒是赵萍,这段时间一直跟着江岑学这学那(她是唯一一个坚持到现在都没有放弃的人,拍视频剪视频的方方面面她都在学),天天跟着江岑,也不知道是不是耳濡目染的,倒也比以前很有些主见了,明明曾经是那么懒馋奸猾还爱钱的人,现在都特别爽朗大气:“怕啥,心疼啥?现在这些都是小头,以后等妈真的火了,那找上来的合作才能赚大钱呢!”</p>

“难道你们觉得以妈现在的水平,还会倒退回去吗?”</p>

另外几人一听,也是这个道理,就看虽然他们老娘一个广告都没接,可找上来的也没少过,他们就又放心了。</p>

那就等吧,等婆婆名气更大更火的时候,肯定就能赚大钱了!</p>

而这也并没有让他们等太久。</p>

江岑按部就班地拍着,内心想的是拍一个乡村变迁的系列,拍那些老手艺人,拍那些不是非遗却在那些年养活了农民的老手艺,那些曾经在农村最普遍最常见的东西……结果拍着拍着就停不下来了,因为越是了解,越是发现这类的东西很多。</p>

比如纯手工挂面、比如手工粉条、比如叮叮糖、比如打棺材……</p>

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可拍的东西太多了。只要人肯去挖掘,怎么都能拍出好的视频来。</p>

然后,江岑就火了。</p>

因为一条讲纸扎的视频。</p>

纸扎,在本地方言中没有明确的叫法,大家提起来会说“做灵房子的”。</p>

什么叫灵房子呢?在本地风俗当中,就是烧给死去老人的房子,祭祀的时候都能烧,但通常是在去世老人下葬的时候跟着送葬队伍一路抬出去,然后在坟墓上烧掉。但又不止于房子,各种家具各种器物都有,随着时代发展,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应有尽有。竹条撑在里面,外边用纸糊上,能做的活灵活现,而且白纸上还会上彩色,若不知道它们的用途没有第一时间就感觉晦气的话,其实这些东西乍一眼看上去还是挺好看的,还挺有艺术性的。</p>

据说以前的纸扎都要扎纸人,要去伺候老人,但江岑搜索原主的记忆,倒是从来没有扎纸人的,看来一方风土有一方习俗。对这方面她也没有过多涉及。她不想挖掘什么深度讲什么历史故事,她只是想记录自己看到的和正在消失的东西。</p>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扎花圈,但这种纸扎比花圈又更有技术含量,特别是灵房子,要做两三米高,要是主人家要求定制豪宅的话,会更大更高,要求也更精细,而这些,往往也就在两三天的时间内全部完成。</p>

他们镇现在只剩一个会做这种纸扎的老人了,已经七十多了,精神矍铄,但他说现在生意不好做了:“不好做了,都盯着勒,就看啥人到我这里来,一抓一个准儿,没点关系不敢来做了”。因为乡下开始禁止土葬了,太占耕地,自然这种跟土葬高度绑定的风俗也就会受到很大影响。</p>

江岑定做了一个灵房子,纯粹是为了让老人展示技艺,别说,虽然听起来都是用竹子搞的,外面糊一层纸而已,但其实还真的有壁垒,不是一般人就能随便上手的。</p>

老人也不让江岑上手:“这个啊,说到底还是晦气。就是我自己干到现在,再过一两年也不干了。”原来老人有女儿在国外定居,已经催了他很多次让他过去养老了。</p>

而在这个视频之前,江岑还拍了棺材、拍了本地“抬匠”——他们是专门抬棺的一批人,本地有抬棺送葬的习俗,但山多路窄,一般人根本做不了这样的活,久而久之就发展出这么一批职业抬匠,他们有自己的讲究有代代相传的口号......这样的抬匠文化,也随着土葬改火葬而渐渐消失。</p>

或许是有了这两个视频铺垫,到了纸扎的时候,一瞬间就火爆了。</p>

城里孩子年轻一代根本都没接触过这种东西,他们猎奇,而对某些老人来说,或许也是感慨岁月的流逝,总而言之,江岑忽然就火出圈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