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5页

五分五十三秒后,一号屏幕定格,何路立刻喊道:“舰长,一号竖井无人机触底,失去信号!”

叶涵有种吐槽的冲动,不就是摔碎了么?说的这么文艺干什么?

他的目光转向一号屏幕,屏幕上的画面立刻以幻灯片方式逐一切换——无人机都是成群行动,所以传回的画面也不止一幅。

第一幅是笔直的冰洞,应该是从洞底向上拍摄,但是只能看到冰洞,无论如何放大都看不见洞口。

叶涵瞅了瞅屏幕左下角的数据,拍摄时的深度是82641米,也就是说,一号竖井垂直深度超过八十二公里。

无人机的镜头不是大型望远镜,再加上镜头焦距在洞壁上,所以根本不可能看不清八十多公里外的东西。

画面切换,换上一张洞壁的照片,一个非常平整的圆弧柱面。

再切换,这一次换成了洞底。

叶涵本以为洞底是个平整的冰面,没想到画面上是厚厚一层颜色纯白,看起来非常细腻的东西,跟冬天的雪一模一样。

稍微琢磨一下,他就明白了,打洞的过程是激光融冰成水,水又在激光的照射下沸腾,蒸汽沿着冰洞一路往上飞,直到飞出冰洞为止。

但是没洞有八十多公里深,激光停火之后,洞里仍有大量水汽,这些水汽在零下一百六十度左右的低温中逐渐凝结,再慢慢落到洞底,最后形成字画面上的影像。

如果是在地球上,这些微小的冰粒受空气阻力影响,肯定是慢慢往上飘,无人机落下的过程中一定能拍到落雪一样的场景。

但在木卫二上就不一样了,这里的空气非常稀薄,阻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雪粒也好,无人机也罢,都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理想条件自由下坠,根本不存在谁追上谁的问题。

这时叶涵又听到何路的声音,汇报另外几个洞里的无人机落地,不过结果跟竖井一样,没有任何一架无人机生还。

叶涵没管其他冰洞,先把一号洞的影像调出来,几台无人机传回的信号各占一个屏幕,以快进方式高速播放,将近六分钟的视频,只用了三十秒就放完了,结果是没有任何发现,一号洞就只是一个洞。

再把另外几个冰洞的视频调出来,结果没有任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