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9页

这一次的结果就好多了,装甲里的猴子暴躁不安,却没有一只死于实验。

增加隔离层厚度之后,实验结果没有变化,实验人员立刻意识到不是隔离层的问题,并且在最短时间锁定原因。

问题很简单,对冲设备虽然抵消了外来声波,可是自身发出的次声波穿透力一点不小,哪怕与装甲隔着厚厚的隔离材料,次声波仍然可以透进装甲。

穿透装甲后,次声波强度明显下降,不致命却能致伤。

实验人员只能降低对冲设备的输出强度,此消彼长之下,对冲设备的抵消范围迅速缩减,从一米降到七十厘米,又从七十厘米降到五十厘米,直到这个时候,透进装甲的声波强度才降到安全范围之内。

不适感肯定还有,但是忍一忍应该可以坚持。

实验取得初步成功,可五十厘米能保护什么?

继续改进设备的余地很小,好在设计人员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然一台对冲设备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身前身后,上下左右,多带几台对冲设备好了!

经过紧张的改装,一台新的声波对冲装甲诞生,这台装甲的四肢和躯干上一共装了九台对冲设备,全面保护装甲里的人员安全。

接下来的实验证明,这套装甲能在高强度次声波中有效保护人员安全,基本达到军方的要求。

只是对冲设备的体积有点大,一台装甲上装那么多对冲设备,看起来特别的臃肿粗糙,军方派来帮忙的人员看过装甲之后,不约而同地大摇其头,都说这种装甲没有实战价值。

对冲设备的体积已经做到了极限,再缩减体积就会影响对冲效果,实验再度陷入停滞。

每一次实验,大家都以为即将收获成功,可是每一次的实验结果都不尽人意,许多设计人员觉得,不管他们怎么改进设计,都不可能达到北都的要求。

一时间,实验似乎走进了死胡同,不管怎么挽救都找不到成功的方向。

确实有人自暴自弃,但更多的设计人员仍然不肯放弃,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很快,就有人提出了新的方案——既然现在的思路解决不了问题,那么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