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离任务完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走又走不了,他一个大活人总得自己找点乐子。

来都来了,怜春楼可是他正儿八经接手的第一个产业,也算是练练手攒经验。

万一哪一天真的回去了呢?

出于这个心态,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因为真的闲,荣映组织了几个会跳舞的姑娘,结合自己在电视上看到过的大型歌舞表演,给她们排了一个集体舞。

从第一次推出怜春楼就座无虚席来看,反响还不错。

接下来他又帮着参谋演出服装,还在镇上裁缝的帮助下设计出了几套不出格,但都特别能突出怜春楼特色的衣裳,让整天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姑娘们自愿换上了统一的工作服。

因为看中了“歌舞团”的远大前景,荣映决定改变怜春楼单一的经营模式。

他在楼里划出来一部分空间,留出中间一个高台,四周则分成一个一个的隔间,按照ktv包间的规格布置起来。

又包下了茶楼说书唱曲儿的鼓乐班子,跟老师傅一起琢磨着改了几首曲子,填上通俗易懂的词,多多少少有了点现代流行歌曲的样子。

词和曲朗朗上口,听几遍就能哼出来调调的那种。

一开始客人倒也觉得稀奇,但是没人乐意体验这种“跟着伴奏唱歌”的新型娱乐方式。

曲子虽然好听,但要他们自己唱,还是不行的,这样与伶人戏子有何区别?

以己娱人,在他们看来,终究是不入流的。

话虽如此,但事实证明,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神曲”的洗脑能力都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循环播放的神曲。

客人们在包间里可以直接观赏位于中间的高台上的歌舞,耳边是轻快跳跃的鼓点,总会有人忍不住跟着伴奏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