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着电筒,在死者随身器物里详细翻找。果然,他穿戴的衣服虽然朽烂,但仔细看去,样样都不是常人用度——我没有见过别的疑冢,可单凭这个来看,此人应该就是鹿丘王本尊无疑!
明清时候,风水之学正盛,各种阴宅流派也层出不穷,不过大部分流派理念比较端正,寻龙点穴以平安向吉为主。
所谓向吉,就是趋利避害,所谓平安,就是不损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即使是大吉大利的墓穴,也讲究平安渐发,就是慢慢积气成脉,用几代人,甚至十几代、几十代人的时间去将墓穴的潜力激发出来。
当然,也有一种赚快钱的流派,他们只注重解决现实的问题,给人立竿见影的感受,但这种往往是剜肉补疮,按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了一个小问题,却埋下太多隐患。
举例来说,许多开国君主,往往是一人位登尊九,但全家遭殃,死个精光,或者一人成功,后代断绝——用科学的话来说,就是质量和能量都是守恒的——物体如此,人事也是如此。有所获得,就必定有所失去,一个人不可能处处占到便宜。
但话说回来,还有一种激活墓穴“速发”的办法,那就是所谓的“活葬”,就是在墓主人未死的时候直接埋了,然后至亲们享受风水红利。
鹿丘王是不是这种活葬的情况呢?
毕竟明朝的藩王,表面上衣食富足,吃喝玩乐,鱼肉乡里,在封国之内可以为所欲为,但实际上,他们也有痛苦不堪的地方。
他们的活动范围,往往只局限在小小的王府之内,而且地方上虽然尊崇他们,但他们并没有任何权利。
说白了,如果藩王跟皇帝关系好,那地方官还能高看你一言;如果关系差,地方官没准时常还上到奏折,给你点点儿眼药水呢。
所以如果藩王们想有所作为,那自然就是摆脱被动地位,将来能够“入继大统”。
明朝入继大统的藩王并不多——太宗朱棣是武力夺权,代宗朱祁钰是国难当头被拥立,世宗朱厚熜是因为伯父绝嗣。
穆宗朱载垕实际上已经成了皇室独苗,但因为父皇迷信,就是不立他当太子,所以算顶着藩王名义继位。
至于最后一个成为皇帝的藩王,那就是自缢煤山的崇祯皇帝了。
所以,明朝一代,藩王虽多,但被管控得相当严格,他们无兵无权,有时候还要受地方官的气,朝廷把他们当猪养,他别说造反的能力,连造反的心都没了。
当然也有不服气想夺得大位的,比如明宣宗的叔叔朱高燧,还有在《唐伯虎点秋香》里被黑成炭的宁王朱宸濠。他们都曾经揭竿而起,然后很快被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