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页

柳家村一行人刚到城下,就看到城墙上贴着告示。不少灾民虽然因为进不去城而恼怒,但是一看朝廷派了官员放粮,心里也就松了下来,毕竟对于灾民来说,有粮吃才是第一要务,能不能进城倒是次要的。

就这样,天津城外陆陆续续搭起了茅草棚子,安置下来,等着城里放粮救济。

然而,这些灾民万万没有想到,他们脑袋里想的放粮和官府实际的放粮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天津城下的粮不但不免费放,反而在高价售卖!

城门外,两百多扛着洋枪的兵丁一字排开,护住了后面的粮车,粮车底下坐着一个头戴顶子,身穿官服的老爷,身前一张四方桌、一支笔、一本账。身边立着一块一人高的木牌,上面写着三行大字:“官府赈济,新粮贱卖;一两银子,五斤好米;钱货两清,童叟无欺。”

这米价可是真够黑的,一两五斤啊!一两银子也就是一千文钱,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纵观大江南北,最优良的大米,市价也就是十余文左右一升,清代一升米大约合一斤半重,也就是说花上一两银子在康熙到乾隆年间足以买一百五十斤最好的大米。到了顺治、咸丰年间,虽然米价上浮,但是总体也能控制在合理区间。据军机处记载,同治二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石计银二两二钱七分。一石约为一百五十六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六十八斤左右的粮。

此时,天津城下,官府在饥民面前,将粮价推到了一两五斤,连“丧心病狂”这四个字都不足以形容官府此时的作为。

灾民们群情汹涌,围上来大声叫骂,那记账的官老爷一声令下,护粮的兵卒乱枪齐放,当时就打死了好几十人。

官老爷站起身,踢了踢地上的尸体,弯腰擦了擦鞋底上的血,带着兵丁,推着粮车回了城。

官老爷刚走,城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小缝儿,一个一身胡绸长衫、戴着瓜皮小帽的中年胖子就走了出来,朝着饥民拱了拱手,笑着说道:“列位父老,在下蓝剑英,是天津城里同源当铺的掌柜,大家可以叫我蓝掌柜。

“各位,官家这牌子上明码标价的都写着呢:官府赈济,童叟无欺。你们拿钱,官府就给换粮。蓝某这里和大家说句掏心窝的话:别不知足,钱财都是身外物,银子是填不饱肠胃的,只有吃了粮食才能救命。

“官老爷不饿,和你们这帮灾民耗得起,可你们不行,你们饿啊,你们再这么饿下去,今儿倒下了,明天能不能起来都两说了。也罢,谁让蓝某人天生慈悲呢,吃点儿亏就吃点儿亏吧,你们听好了啊,我知道你们中有不少人没有买粮的银子,但是无所谓,虽然你们没有银子,但是我有啊!你们谁手里有首饰镯子、古董字画、瓷器古玩,凡是能值点儿钱的,到我这儿都能换钱!谁早换钱,谁就早买粮。

“要是连这些也没有……唉,我就再吃点儿亏!城里现在不少老爷太太的府上招使唤丫鬟,签了卖身契,包吃包住,还有月钱。我呢,愿意从中牵个线,十六岁以下的黄花闺女,一口价:二十斤米。别吵!别吵!嚷嚷什么啊嚷嚷,没人逼你们!”

蓝掌柜张开两手,压下了众灾民的喧哗,一边搓着手心里的两颗玉球一边说道:“明儿个一早,我还来,就在这城门楼子底下,给你们一晚上时间,好好寻思寻思吧!”蓝掌柜一拂袖,转身进了城门。

灾民们涌到城墙底下,又是哭号又是苦求,喊了大半天,也没人搭理他们,到了日落时分,灾民们实在是喊不动了,只能收拾好地上的尸首,挖了个土坑,把死人一埋,缩回到了窝棚里。

柳鸣和柳平这哥俩儿跟着父亲柳文忠、二叔柳康年还有一个姐姐柳樱,从山西一路走到天津城,吃尽了苦头。他们本想着到了天津,就能吃上一口饱饭,却万万没想到在城下却遇到了这么一档子事。柳鸣少年心性,脾气倔,性子又急,白天的怒火往心里一窝,再加上这阵子挨饿挨得太狠,身子虚得厉害,到了后半夜竟突然发起了高热,浑身通红滚烫,直说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