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这东西,进入中国已经是七十年代,而且还是在军队才用得起,发指令还得用打孔纸带。到八十年代通过改革开放,计算机进入到了工厂单位,属于特别先进的设备。

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了个人电脑家用电脑,但普通人家还是买不起的。能买得起的非富即贵,一般都是大学教授或者设计员的高级设计师,买来也是为了工作使用。

真正普及到家庭个人使用,还得等到九十年代末,家用电脑实现了国内自己生产和组装,这才把价格给拉下来,让老百姓也能用得起了。

此时摆在展厅里的个人电脑已经和后来的有了基本相似之处,大配件反正始终就是这么几样,显示器,主机,键盘和鼠标。

当然,还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操作系统。只是,现在这个操作系统还很简单简陋,操作性也很差,远没有后来的花俏华丽,简单方便。

不过即便如此,靠着敲打键盘和划动鼠标,就能让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块头自己唱歌跳舞画图画还做各种各样的事,足矣叫所有人啧啧称奇。

要不怎么中国人叫这玩意是“电脑”呢,人脑能做的事,它都能做,而且还做的更快更好,绝不会有错。

展台前围了好多人看,人人都觉得稀奇。

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因为实在太贵了。

彼时的中国,除开一些暴发户和做生意的有钱人,一个人月收入能上千的,都算是高收入人群。可即便如此,这也要一年不吃不花才能买一台电脑,普通人哪里消费得起。

所以大家也就看看热闹,真正有兴趣购买的,很少。

对于罗芙馨来说,买一台电脑并不是问题,问题是买来也没用。此时的计算机相当于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适合存储和管理各种信息和数据。她又不搞什么文学创作,科学研究,没那么多信息需要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