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家还记得十几年前皇上还夸她们情同姐妹了!”皇太后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来。
老嬷嬷在下面赔笑道:“主子也是过来人,如何不知道这后宫的底线,哪一位娘娘在皇上面前不是表现得自己温柔善良宽和大方,可实际上是怎么一回事那可就不一定了。”
皇太后嘴唇微动,正准备说话的时候,外面就响起一个宫女的声音来“主子,顺嫔娘娘和兰贵人求见。”
皇太后手上的动作一顿,随后叹了一口气,不用叫她们两个进来皇太后也知道这两人前来自己这里所为何事“不见,让她们回去吧!”若不是另外这两个人姓钮祜禄氏,她理都不想理这两个人。
虽然如今她贵为皇太后,家里也封了公,也是满洲八大姓氏之一,可真论底蕴皇太后的娘家还差的远了。且不说佟家的佟半朝,就是和雍正元后娘家比也差几分。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在于钮祜禄家嫡支这一脉实在是太强悍了,压的旁支的人踹不过气来。
兰贵人是皇太后大伯次子二等侍卫兼佐领穆克登之女,乾隆二十二年入得宫,乾隆皇上还算是给她面子直接初封她为兰贵人。可谁曾想这丫头一点本事都没有,入宫这么多年了还是兰贵人的位分,这中途皇上也不知道大封后宫了多少次了,结果次次都没她的戏。兰贵人不得宠,自然想要阿哥就没指望了。
顺嫔是也不是皇太后娘家人,她是钮祜禄氏的嫡支嫡女,外人看来她也是皇太后娘家人,可皇太后在心里却没把她当成娘家人。就像康熙皇帝的母族妻族佟家,从佟氏变成佟佳氏就想夺下佟佳氏嫡支的称呼一样,皇太后娘家也曾有这个想法,可惜没人才呀!
顺嫔是总督爱必达之女、遏必隆曾孙女。爱必达曾于乾隆二十六年任四月任湖广总督,并先后担任河道总督、浙江巡抚、贵州巡抚等,并写有著名的《黔南志略》一书。她的伯父策楞,叔父讷亲都是朝廷上的重臣。
兰贵人没戏了,作为一直和皇家联姻的钮祜禄氏自然不可能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于是顺嫔被送进宫来了。刚刚入宫的那两年里,乾隆皇帝还稀罕了一阵,可惜顺嫔也是个没有用的货,还没怀上孩子了,就让皇上厌恶了她。若不是看在她娘家势大,又姓钮祜禄氏的份上,皇上早把她仍到一旁去了,那里还会像如今这样时不时的还去坐坐。
皇太后叹了一口气,怎么她的帮手全是一群废物了,若是顺嫔和兰贵人有一半令皇贵妃的脑子,她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动那样的心思……
☆、第042章 皇太后的谋算(下)
她已经八十三岁了,皇上如今也六十四岁了。
丈夫雍正皇帝三十八年轻就驾崩了,压在她头上的嫡福晋那拉氏和侧福晋李氏年氏也早没了。当年孝庄文皇后活了七十五岁,孝惠章皇后活了七十七岁,这已经算是很长寿的嫔妃了。至于像康熙爷的定妃那样活九十七岁,说实在的皇太后很想,但也知道这也只能想想而已。
八十三岁呀,都已经是耄耋之年,没几年可活了。纵然每次太医来请平安脉都说自己身体康健,可皇太后却知道她身子已经大不如以前了,似乎已经快要到极限了,别人或许会骗自己,可自己的身子自己的感觉却不会骗自己的。
说起她这辈子还真没什么大的遗憾,就说早些年不得宠,但皇太后也知道自己容貌不出色早就有心理准备了,而且那个时候雍正爷忙着夺嫡争位的事情,就算是年氏也不可能天天看见雍正爷。
这一辈子从家里可有可无的容貌不出色的女儿,变成雍亲王的格格,雍正皇帝的熹妃、熹贵妃,最后成为了皇帝的生母高高在上的圣母皇太后,她可以算是人生赢家了吧!
皇太后某些时候和乾隆皇帝是一样的性子,刚刚成为熹妃、熹贵妃、圣母皇太后的时候很满足,可时间一久接触的事物多了,心里的野心也就大了。当年她刚刚被指婚给雍亲王做格格的时候,她可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圣母皇太后。
可成为了圣母皇太后后她心里又不知足了,乾隆皇帝的元后富察氏、继后那拉氏败的那么快里面自然有她的手笔。皇太后当时目光没多长远,只是想着有富察氏和那拉氏在,又怎么会有她娘家的出头之日了,无论是在朝野还是后宫。
佟半朝的盛况,皇太后很羡慕也为此努力过。
可惜皇太后唯一没有算到的就是,自己的儿子竟然和他阿玛一样都是一个冷心冷血之辈,表面上的功夫做得极好,可私底下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却死命的打压。
元后是这样,继后也同样是这样。而且乾隆皇帝还继承了皇太后的‘能忍’,一步一步慢慢的布好居弄死她们。
也就是看到了乾隆皇帝的这一面,因此皇太后蛰伏了起来,甚至于连娘家的事情也不在多管,然后才有了众人看到的‘皇上是大清第一孝子,自己是大清最幸福的皇太后’那一幕。
可如今到了这个地步,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活了,皇太后觉得自己不能在蛰伏起来了,在蛰伏起来恐怕再也没有时间了。
以前后宫的总总算计皇太后都没有放在心里,包括某些人弄死了皇子皇女,有些人挑唆皇上将皇子过继出去。因为这些人在皇太后眼里也同样是敌人,反正日后必然会有流有钮祜禄氏血脉的阿哥出生谋取皇位,那么能减少一个未来人敌人还不用脏了自己的手,多好呀!
可让皇太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顺嫔和兰贵人都是不中用的货色,竟然怀不上孩子。等到她回过神来的时候就连想要抱养一个阿哥也迟了,后宫早就已经是令皇贵妃的天下了,不过到底皇太后棋高一筹让当时的庆妃抱养了刚刚出生的十五阿哥永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