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先生想,如果说的自负一点,他说不定比叶舟自己还要了解她,叶舟性格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却也潜伏着极大分量的消极悲观,她容易逃避问题,习惯隐藏她的恐慌和担忧,一个从小就接受“善良”教育的孩子,她的世界观是从美出发的,相对的,她自身存在的恶会以放大几倍的存在感压迫着她的身心,如果这个人没有办法处理好自己的内心,她极有可能会陷入自厌自弃的悲惨境地,这么多年来,不管是不是出于主观能动,叶舟一直在维持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她的乐观宽容让她受人欢迎,最能体现出这一点的,便是她的那班孩子,他们喜欢她亲近她并且信任她。
就像一个从不说话的人,一旦说话,他所引起的注意力一定是具有分量的,叶舟的喜乐已经成为她为人处世的标签,一旦揭开了她的悲和苦,关心爱护着她的人所受到的冲击可能要比她本人更大。
就像猫先生。
即使隐约有所察觉,他也见不得叶舟在自己面前掉眼泪。
叶舟靠在猫先生怀里,细细地哽着咽,喘着气。
那个消失了的男孩是她的心病,是她的梦魇,尽管事后获悉事情发展经过的郑老太太一直安慰叶舟,那个男孩子只是被人贩子拐走了,他一定还好好地在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里生活着,但叶舟就是不能接受。
她觉得是自己害死了他。
如同姑姑的日记本里提到的,姑姑知道她很喜欢院子里的鹅黄小鸡,有一天,鹅黄小鸡少掉了两只,院子里只剩下纷飞凌乱的鹅黄小鸡毛,姑姑说是隔壁的大黄狗把小鸡吃掉了,说它一定会回来吃掉其他的小鸡,姑姑告诉自己应该要保护小鸡,要惩罚大黄狗,要让大黄狗吃不了小鸡。
然后自己做了什么呢?
叶舟似乎记起了什么,转瞬再要去细想,却又什么也抓不住,她对那只大黄狗做了什么呢?
她对它说了什么?
她是不是对它说:“你不应该吃掉小鸡,在你肚子里的小鸡一定很辛苦,它们想要出来,它们要出来了。”
这是谁教她说的话?
姑姑?
然后呢?然后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