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然后是函谷关,以及函谷关外的曹袁联军大营。
镇守函谷关的老将军不是别人,正是黄忠,正史中就是他斩杀了夏侯渊,如今也是冥冥中自有天命,又是他亲手让夏侯渊在睡梦中丢了性命,白波军里应外合,很快就重新夺得了函谷关的控制权,城头上插满了白波军的军旗,将曹袁的大旗扔在了城下。
淳于琼镇守的函谷关外大营,被冲关内杀出的数千白波军给打败了,自己也命丧于小将赵云的手下。
袁绍和曹操筹谋了已久的复仇大计,在十一万对五万的情况下,几乎是完败,手下猛将折损过半,士兵死的死逃的逃,最终跑回来的,兼之一路上重新召集的败兵,只剩下一两万人了。
其中袁绍最惨,出发时的八万大军,上百艘战船,回来时只剩下两千余人,一艘商船,和几艘小艇。
就在他们出征长安的时候,袁术趁机夺了陈留,公孙瓒拿下了平原,中原地区的战局更加的平衡,也更加的复杂了。
这场战斗中唯一获利的只有张云天,连俘虏带投降的敌军三万余人,统统收归麾下,而且借故收到了张飞,关羽,魏延,黄忠和赵云五员猛将。
五虎上将已有其四,只要马腾的儿子马超成年,五虎上将就算是齐了,再加上吕布高顺张辽…一个属于张云天的三国时代,即将开启了。
(未完待续。)
第九十九章拜师王越
袁绍和曹操惨败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让天下的英雄豪杰为之震动。
当初群雄讨伐董卓也不过如此,虽然那时参与的豪强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在看热闹,其中出力最多的,唯有孙坚和曹操,而这次袁绍和曹操联手,威势更胜以往,而且目标性也更强。
但是董卓选择了火烧洛阳,退避长安,而张云天却是以寡胜多,威名一下子就传了出来。
当然张云天还没有傻到把这次胜仗的功绩全归到自己身上,而是大头给了献帝,自己占了个小头。
因为他很清楚,天下士子和豪强,心中难舍的羁绊是汉室江山,至少这一代人对皇权还是有比较牢固的忠心,所以提高皇室的威望,更有利于招揽贤才,为将来顺利接手蜀中和荆州做准备。
更何况,如今献帝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献帝的威望再高,最终也不过是个有面子的傀儡罢了,最终的决策权依然在自己的手里,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收益的,还是自己。
如此一来,之前那些下野的豪杰们,纷纷出仕,陆陆续续的返回到了汉室的怀抱中。
张云天选人也不用那么费脑筋,但凡在三国历史上出现过名字的,一律重用,但凡有劣迹或者名不见经传的,不管他的家室有多么显赫,最多也就给个面子职位,摆摆样子算了。
对于张云天看人的能力,贾诩和李儒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至今也想不明白,张云天是怎么能一下子就了解到这么多猛将的所在?刘关张三人也就罢了,毕竟他们曾在虎牢关露过脸,算是公认的勇猛之士,但是这个魏延和黄忠,几乎从来都没展露过身手,甚至他们都怀疑张云天是否见过这两个人,结果硬是从韩玄处给强征了过来。
最离谱的当属赵云,这个小将才十七八岁,而且还是身处北境幽州的一个小校尉,就连公孙瓒都不看好的人,到了张云天手里竟然成为了斩杀大将淳于琼的功臣,其名头不亚于其他四人,这样独到的慧眼,实在是太可怕了。
然而这一次从在野的士子中选拔人才,张云天再次发挥了他惊人的“识人”本领,司马懿,徐庶,王璨,钟繇等一干谋士文官,以及从各处山头上挖出来诏安的黄巾武将,如周仓,关平,管亥等人。
一时间,张云天的声势如日中天,放眼朝堂上,除了个别德高望重的老臣没被调离之外,剩下的几乎都是他的人,而且随便拿出一个来,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杰!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正史上极少提及的一个人,名叫王越。
此人的武力值和吕布不相上下,甚至后者还曾坦言,论剑术,自己远不及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