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页

有依附施铭远的,也有自有主见的,也有推行理学的,宋昀无不温和以待,虚心求教,亲近又不失帝王风范。便是有大臣趁机借古谕今推行自己意见,宋昀也极少会驳回。有的“直言”听着刺耳,他也会先同意对方部分观点,再委婉传达他自己的看法,竟自有见地,颇是不凡。

如此月余下来,新帝贤明宽仁的声名早已传开,便是先前对他继位颇有疑虑的大臣都开始赞不绝口。即便不为别的,能被新帝召去“讲学”,多少都会觉得自己在新帝心目中与众不同,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倍感荣耀之余,自然心生拥护。

只是不知怎的,本已议得差不多的犒师银,连具体数目都和靺鞨人谈好,却暂时搁浅了。

施铭远疑惑,面见云太后相问时,云太后却正病着,只答道:“既已议定,何必急着给?倒显得咱们多害怕他们似的。听闻东胡人又在魏国边境蠢蠢欲动,拖一拖他们,于咱们有益无害。”

施铭远道:“若再不缴付,恐怕他们狗急跳墙,再启战端。”

云太后道:“怕什么?像忠勇军这些兵马,几乎长年驻兵于北境,自己囤种粮食,朝廷每年粮饷也有定制;魏国却已预备撤兵,此时国内窘困,兵饷不足,还得忧心腹背受敌,哀家倒要瞧瞧他们敢不敢因为拖上两个月便开战!便是战,咱们也未必就输!”

施铭远一怔,便觉出这话着实不太像出自云太后之口。

她素来谨小慎微,尤其是这类军国大事,往往会因施铭远等的劝谏而忧心忡忡,宁可花钱消灾,苟安一时,也不想大楚卷入战争泥潭。

沉吟之际,他一抬头,正见那边帷幕后有女子修长的身影映着,不觉脸色一沉,俯身告退。

十一搬于清宸宫居住,距云太后的仁明殿很近,每日来往数次,有太多的机会向云太后进言。云太后未必全听,但到底还几分傲气,被十一激将几次,决定拖些日子试探下魏人的底线也不意外。

算来十一自幼在宫中长大,早有自己心腹,清宸殿用的全是她信得过的宫人,相府虽手眼通天,想了解清宸殿这位新晋贵妃的动静却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