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一个极高密度波的地方,所以黑洞是一种超距离航行通道(这种超距离航行有变相的超光速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天然黑洞或者人造黑洞进行超距离航行,至于超距离航行的距离(到达后所处的光速位面空间,不管是高光速位面空间还是低光速位面空间)和所处的时间轴位置,则取决于这个黑洞的性质和密度波大小;
经典理论认为宇宙是各向同性的,认为物质在大尺度的宇宙空间中是均匀分布的,但是,根据推论第一条,只有当宇宙本征光速达到一个恒定常数时,宇宙才是各向同性,那时物质才是均匀分布。现今的宇宙,是各向异性的,本征光速越小的位面区域,它的密度波越小,也就是说,其位面区域的物质密度越大,反之亦然成立。
相对论认为:光速与观测者相对于光源的运动速度无关,即相对于光源静止和运动的惯性系中测到的光速是相同的,光速与任何速度叠加,得到的仍然是光速。速度的合成不遵从经典力学的法则,而遵从相对论的速度合成法则。其实,根据本报告光速四定律,其推论是对于处于同一个光速位面区域的物体,速度的合成遵守相对论的速度合成法则,而对于不同光速位面区域的物体,速度的合成遵守经典力学的法则。
能量守恒定律仍然适用,每个光子具备一样的能量,光子的能量只和频率相关,这说明频率不变,又因为光的颜色和频率相关,所以颜色也不变。光速是频率乘以波长,光速降低,频率不变,那么只能是波长变短了。由于光速降低,波长变短,在这个太阳系光速壁垒中,我们看到的可见光谱区域要整体偏大,也就是说,在光速壁垒外面的可见光,我们“看不到”。当我们突破光速壁垒,进入更快光速位面空间后,由于波长变长,在更快光速位面空间里,我们看到的可见光谱区域要整体偏小,也就是说,在光速壁垒里我们看不到的光,在更快光速位面空间里会被“看到”为赤橙黄绿青蓝紫。
周源看了这个报告,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毕竟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理论,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毫不逊色啊。
第14章:星系标定
周源拿起第三个报告阅读,星系标定方法,主要作者:科学院天文学家莱尔和科学院物理学家文明。
整个报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回溯宇宙大小、星系距离是如何测量的,第二部分介绍新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第三部分建议总结等。
第一部分是总结以前测量方法。
除了利用红移效应(多普勒效应)对极端遥远的天体进行测距外,还有一些方法。
射电望远镜测量:比如一个恒星系内,行星到卫星、行星到行星的距离,直接向近距离的行星或卫星表面发射无线电波并接收反射信号,比如金星和火星,并测量信号往返所需要的时间,这可以给出非常精确的距离数值。但使用射电望远镜测量太阳系之外天体的距离,则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了。
三角视差法:在一年中的某个时间,测试者用望远镜测定一颗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比如说在1月份进行这样的测定。然后等上几个月(一般半年)的时间,随后在7月份对同一颗恒星进行同样的测定,此时测试者正处于地球轨道上太阳的另一侧。当测试者在冬天和夏天观察恒星时,就能够利用它们相对于遥远宇宙背景上的位置变化来测算其距离。然而,这一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当恒星的距离太过遥远——大约100光年以外,此时这些恒星所显示出的视差值就太小了,无法进行有意义的计算。
中子星回声:中子星释放出巨大的x射线爆发,它产生的回声——当x射线从星际空间里的尘埃云里反射时就会产生回声——为天文学家产生了令人惊讶的新计量尺。天文学里的距离测量非常困难,尤其是类似circx-1的源,后者隐藏在厚厚一层尘埃背后的银面上,这使得利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它们几乎不可能。人类首次利用阻碍视线的尘埃,来创造估计与x射线源距离的新方法。当x射线遇到星际空间里的尘埃颗粒就会发生偏离,如果尘埃云足够密集,它们导致部分x射线从原始路径上散射开来,进入三角形的新路径,而非直线路径,这样它们到达地球的时间,比那些未被散射的x射线到达地球的时间要更长。
主序拟合法:这一方法背后的基本前提是,人们认为那些质量相似、年龄相仿的恒星,如果它们的距离相同,那么它们的亮度也应该是一样的。但事实是,这些恒星看上去都是不一样亮的,这也就意味着它们的距离远近不同。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恒星的颜色会逐渐变得更红。通过对这些恒星颜色和亮度的精确测定,并将这些恒星与那些距离较近、已经运用视差方法测定过距离的主序星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大大延伸宇宙测量标尺,从而得以估算遥远的多的恒星的距离。
造父变星和宇宙标准烛光:概括的说,就是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与其光度之间存在关联,且其光变周期越长,光度越大。换句话说,相比那些较为暗弱的造父变星,那些明亮的造父变星“脉动”的周期更长(一般光变周期可以长达数天)。因为天文学家们可以相对容易地测定光变周期,这样他们也就能够得到这颗恒星的真实亮度数据。于是,反过来,只要观察一颗造父变星的亮度,就能够计算出它们的实际距离。天体物理学家们断定所有的ia型超新星的亮度都是基本相同的。这样一来,就像造父变星一样,只要观察它们的亮度,便可以直接得到它们的距离数值了。也因为以上的原因,ia型超新星和造父变星,都被天文学家们亲切地称作宇宙中的“标准烛光”。
第二部分介绍新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
以前所有测量方法是基于宇宙膨胀和光速不变这两个铁律。如今,事实上,根据文明院士的光速四定律及其推论,由于宇宙本征光速下降,宇宙空间存在多个光速位面空间以及不同光速位面的“过滤截频”效应,所以需要提出一种新理论和测量方法。
首先我们提出一个宇宙光速位面的静态模型,想象一下。
一个非常巨大的空心玻璃球a(里面介质是空气),a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空心玻璃球b(里面介质是水)和很多很多萤火虫(在a内,在b外),b里面有一个大的空心玻璃球c(里面介质是汽油)和许多萤火虫(在b内,在c外),c里面有一个大的空心玻璃球d(里面介质是柴油)和不少萤火虫(在c内,在d外),d里面有一个小的实心玻璃球e和少量萤火虫(在d内,在e外),e球里面被困了一种萤火虫,动不了。
抽象一下,假如abcd空心玻璃球和e实心球的球面是无形无质的,相当于光速位面。每个玻璃球界面附近都有一个真空域,没有任何介质。现在进行动态建模。
所有的空心玻璃球abcd都在向外膨胀且都在运动着(假设各个球里面介质也是满的),e球没有膨胀,但也在向d球面运动。除了e内被困的萤火虫,所有的萤火虫,都向自己所在的球面方向以玻璃球膨胀速度运动着。那么,e球里面被困的这只萤火虫怎么知道其它各个同伴的距离?这个同伴最近的就是位于d球内的,最远就是位于a球内的。
由于宇宙本征光速是在单调下降,所以实际上各个空心玻璃球向外膨胀和萤火虫同伴向各自球面的快速运动都是做减速运动。
这就是我们突破“光速壁垒”后所要面临的问题,由于各个球内介质不一样,所以光速传播速度不一样,从a球到e球,光速是依次逐渐减速的(因为里面介质密度逐渐增大),在e球内那个被困的萤火虫看来,所有的萤火虫同伴都在远离自己。
这个模型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下面进行萤火虫同伴定位和距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