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并不难理解。比如在a市发现了尸体,无法确认尸体的身份。但通过运输尸体的途径等等,得知死者其实是在b市遭到的杀害。
那么在确认尸体身份时,其面部信息会率先与人口信息库中登记在a、b两市的居民进行比对。
如果这两处区域对应的信息库比对无果,则会逐渐扩大排查范围。比对与a、b两市临近的区域,直到确认受害者的身份。
整个比对的过程将以a、b两地为原点,向着四周逐步扩大。
按照这样的方式比对下去,如果一直没有找到符合的对应身份。最终的结果将是,全世界所有登记在册的人口影像信息,都将与这具尸体的面部扫描比对一遍。
而这个面部扫描信息并不单纯只是死者的外貌特征。还包括虹膜、牙齿、耳廓形状等更具指向性的专属生物特征。此外,身高、性别、指纹、骨龄等信息也会作为辅助的比对参考。
可以说,在人口登记信息库将公民个人生物信息最大限度采集的今天,只要尸体保持相对完整,在这样专业且细致的比对之下,很容易就能找出被害人的真实身份。
同时,胡安也提到虽然整个比对过程是由电脑自行完成,但如果真的要将全世界人口全部过一遍,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法医中心曾经推出过一部介绍其运行机制的纪录片。
其中提到,这样将尸体信息与全世界的人口登记信息比对一遍,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普通的案件,一般只需要几天时间,就能找到死者的身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尸体都能幸运的被完整保存下来。在一些案件中,时常也会遇到头部面部有所损伤的尸体。
比如尸体被发现时已经白骨化,或是凶徒反侦察意识较强,故意破坏尸体。
当遇到这些特殊情况是,法医中心会利用其自主研发的三维修复系统。通过扫描获得骨骼信息,在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模拟出被害人大致的长相。
而这种情况下,尸体的损坏程度越严重,存留的遗骨越少,整个模拟重建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长,准确度也会越低。
如果修复系统判定,该遗体无法得出唯一的面部复原特征。这时,系统会根据已知的尸体信息,给出可能的几种甚至几十上百种面部复原肖像。
之后再通过比对,找出可能的被害者人选,供警方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