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页

随着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唐代的出现,他们在海上?和?陆路的丝绸之路都变得相?当发达。当时和?唐交流的还是以东罗马帝国?为主,他们先后七次来唐。与此同时因为丝绸之路的缘故,景教也被传入中国?。

景教,原属于基督教,因主张“二性二位说”,宣称耶稣并没有人神合一,所以圣母玛利亚也不是神之母,这种言论直接威胁到基督教的存在,然后就遭到了本土势力的强烈镇压。残酷的宗教迫害使这些?景教教徒开始大面积东迁,他们先是去了波斯国?家,后波斯被□□军队占领,然后一些?人去了印度,少部分?人则跟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

他们在丝绸之路沿线进行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经商成为了他们传教的手段之一,这些?人一边从事商业贸易,一边又做着传教的活动,这些?西域商人在唐朝边境地?区定居,或再?辗转抵达长安继续进行传播。贞观年间,景教教徒阿罗本在民间很多地?方活动影响很大,引起了官方注意,随后他被唐太宗接见,然后在唐朝政府对外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的大力扶持下,使得景教在唐朝境内传播至繁荣长达两百多年。

景教做为异端教派,为什?么会在中国?如此成功?这和?我们待会要说的在明中期流入的天主教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传教之初,两者都力图本土化,那些?来到中国?的景教徒们为了迎合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祖先崇拜为死者求冥福,还将他们在叙利亚时的礼拜式变成了中国?文,将他们的内容转化为佛教术语,景教自阿罗本传入中国?以来,他们就借鉴了佛教传播的成功经验,他们不仅借用佛教词汇翻译他们的经书,还自称是“天竺僧”,这一做法势必遭到了佛教徒的攻击和?排挤,和?后面明代的天主教被佛教谩骂如出一辙,但不妨碍他们在中国?继续生存下去。另外景教和?天主教都是主动攀附皇权,两个教派都以新奇的西方之物扩大其影响,他们向皇室献出一些?奇器异宝,从而达到笼络的目的。在皇帝的扶持和?荣恩下,获得了在长安和?北京的居留权,为传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末年,景教在中国?内地?遭到灭绝,但是它在塞外地?区却?仍然存活着,后来随着元朝建立,景教再?次传入中国?,而这时候的欧洲的天主教也进入中国?,他们两教被元朝统称为“也里可温教”,意思是“信奉福音的有缘人”。

出生于威尼斯的马可波罗在1275年随叔父几经周折前往东方贸易,当他来到蒙古都城的时候,因为马可波罗聪明干练,深受忽必烈的喜欢,被忽必烈多次派遣到中国?各处。1291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在欧洲向众人描述中国?的所见所闻,虽然马可波罗的游记多有夸张的成分?,但他毕竟亲身经历过,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有着切身感受,所以他的这本游记在西方备受关注,特别是对中国?地?大物博的描写,马可波罗利用自己商人的嗅觉特意在笔记里记录了当地?的特产,市场,交易方式,还有货币汇率等等,更是刺激着那些?西方探险家想要来到中国?一探究竟。

元末,这种依附皇权存在的宗教再?次被摧毁,这些?天主教、景教跟着蒙古势力离开关内,去到了大漠地?区。基督教对中国?的几次“入侵”就不多赘述了,只是想说明这么多过来传教的西方人,在他们看到了我们强大的汉唐,势必会在他们回国?后向国?内的人大肆宣传中国?,然后让所有人心之向往这个中原地?区的天朝上?国?。

在明朝建立后的100年以内,中西文化都处于低潮期。原因有几个,一个是因为北元经常侵扰明朝边境,使得丝绸之路的通行变得异常艰难,一个是因为明朝的皇帝为了防止倭寇侵犯,实行了“海禁政策”,再?有一个是欧洲也进入了动荡的年代,为了应付内部危机,只能减少对外的传教活动。

这里要说下为什?么明朝要实行海禁,一开始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倭寇,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初期的郑和?下西洋。老实说,在郑和?出海的三?十年里,越来越多的西洋国?家都出现在中国?的视野里,他们都成为了明朝的朝贡体系,从东非西亚,再?到印度,再?到东南亚,这些?国?家都开始跟中国?产生了贸易往来。外国?的货品,药品,文化,都输入中国?,这在中国?史上?一大惊人的壮举。但是对于朱棣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这件事,很多学者都有分?析过,均没有得到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答案。不仅是现代的学者,其实就连当时的大臣也十分?不理?解,大臣们批评皇帝为了满足私欲的弊政,即使是带回奇珍异宝,但损失了那么多钱粮士兵,对国?家毫无?用处,于是在几次下西洋之后,这件事终于被制止了,之后即使哪位皇帝又生起了这个念头,也会被那些?大臣骂到自闭,再?也不敢这么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