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工人》亿
《小小人奇遇记》亿
《喜剧》亿
票房总体比上次翻倍了,其原因除了《导演卡特》的影响力更加强大,全球越来越多区域以及影院公司响应外,还有众多自多水观众的推广。
全球影视市场都在发生变化,人们穷则思变,见影视市场居然还能这么赚钱,自然就有了想法。
想到这里,林群不禁想起《赫尔格的崩塌》中的未来文化。
他在演李海的时候,一直在思考,李海这样的“现代人”突然穿到未来,看到如此剧变的社会文化,他会怎么想?会怎么反应?
科技的发展必须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不然只会是一方面的压迫,人的精神将会不堪重负,最终……
湮灭。
林群又是一颤。
他想起了他扮演李海在寺庙中禅坐时的感受。
李海为了从人的意识中寻找ai法,花了三个月强迫自己禅坐,但是最后还是静不下来。
他走出寺庙,去外面大闹了一把。
可是,如果静下来了呢?
静下之后,李海会不会就能领悟“般若”,领悟可以改变世界的ai法?
林群想不通,演完之后,他的手脚到现在还在发抖,内心包着一种难以描述的恐惧,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因为走出了寺庙,或许是因为在莲座狂涂,他不知道如何解释,总感觉演完之后,“李海”的鬼魂附在了他身上,无时无刻不在他耳边呢喃无尽奥妙的ai法。
维尔发现林群的异常紧绷,不由提醒了一句:“都结束了,清空角色的痕迹吧,不要让他太影响你了。”
林群顿了顿,抬眼看向维尔,几秒后才道:“你说的对。”
芳岁好却在思考另一件事。
假如舟导就是周总,世界顶尖科技公司的大总裁,那舟导不应该对科技非常执着或重视吗?怎么在《赫尔格的崩塌》放进了这么多神佛的内容。芳岁好之前偶然听仰光说过,这是舟导认为可以多写的。
舟导确实有对科技异常熟悉的一面,但感觉他并不排斥此外的其他思想,甚至有更重视的感觉。
另一边的仰光也同时想到了这个问题。
这确实有点奇怪。
只能说舟导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吧?
这次的剧本写的比较困难,舟导给到了详细的未来推演,好似减轻了他们的工作量,实则让他们加倍惶恐。
说实话,那份未来推演的时候,他们真的不敢写,为啥呢?这类东西,你无论推演得多么客观,多么科学,或者绝对就是未来本身,也会有人说你是在安插私货,所以这类未来幻想题材很多为了避开这种指责,都会选择虚拟化,不与现实对上等号。
但他们后来还是屈服了,花了一个晚上的思考和检索网上资源,他们好像也感觉到了那股子的沉重感。
舟导不是乱写的,不是胡乱推演的赫尔格崩塌,而是在舟导心中绝对可能发生的世界线。
他拍这部电影出来,可能不是为了警醒别人,仅仅是为了他自己。
管理者必须着眼现实,看到更远的未来。而这其中,是否也有几分自虐的成分呢?
始终思考最恶劣的未来,无时无刻不跟脑内预想的敌人对弈,想着自己失败的终末,在那份毁灭中仿佛自得其乐,只有在生存与死亡之间边缘线才能安得下心来。
仰光两人忍不住浑身发颤。
他们甚至怕了,拥有如此变态的精神力,也难怪周总能走最后……啊!等等,我们干嘛在心里擅自把舟导等同于周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