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昆德拉之重

警婲槑 炫紫 3289 字 2024-01-02

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当过音乐学院院长。

昆德拉孩提时代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18岁的米兰·昆德拉加入捷克共产党,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19岁的米兰·昆德拉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后,经常去听音乐课,又到布拉格电影学院读电影专业,并在那里毕了业,留校当了一名教师,教授世界文学。留校后,昆德拉开始大量阅读理论书籍,继续完成了大学期间就已开始写作的《小说的艺术》一书,先后写过3个剧本。

1958年昆德拉写出了《我,悲哀的上帝》,这是他生平第一篇小说,之后又一共写了10篇,时间跨度整整10年,带来世界声誉的作品是小说《玩笑》,连出3版,印数达到几十万册,《玩笑》还被拍成了电影。

1968年8月苏联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被开除党籍,教职工作也被解除,所有作品都一下子从书店和公共图书馆消失,同时还被禁止发表任何作品。

1975年捷克政府终于特准米兰·昆德拉和他的妻子前往法国。昆德拉到法国后,经由法国作家费尔南德斯的举荐,先在雷恩大学担任助教。流亡之初,昆德拉成了地地道道的公众人物:上电视,被采访,被谈话,撰写文章,利用各种场合向人们讲述苏联人侵后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形。

1978年米兰·昆德拉和他的妻子定居巴黎,并于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

1984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

1985年。中国文学评论家李欧梵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了《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介绍了南美作家马尔克斯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昆德拉被正式介绍进入中国。

平果就是这个时候邂逅了这两位伟大作家的,从此,小小年纪便爱上了两位作家似懂非懂的文学作品。

1995年秋天,捷克政府决定将国家最高奖项之一——功勋奖授予米兰·昆德拉。他欣然接受,并以书面形式回答了捷克《人民报》记者的提问。谈到获奖感受时,昆德拉说:“我很感动,也许可以说,尤为让我感动的是瓦茨拉夫·哈维尔给我的信。特别是信中的这样一句话:他把这次授奖看做是给我与祖国和祖国与我的关系,画了一个句号。”

2011年,米兰·昆德拉入选七星文库,成唯一在世入选作家。

在平果看来,人格伟大的米兰·昆德拉创作小说时,非常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米兰·昆德拉是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总是能营造出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

即在故事的发生与作者的写作、读者的阅读同步进行,二者之间构成一种共时状态,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

平果还欣赏并模仿了米兰·昆德拉的陀氏“复调小说”式样,是“复调”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复调”式叙事或者“多声部”叙事是米兰·昆德拉十分迷恋的,非常得心应手的叙事技巧。他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顺手拈来,揉进自己的小说中,同时讲述两种,甚至几种故事。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揉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组装起来就是一部诗意的“复调式”小说。

对于米兰·昆德拉而言,小说叙述形式的选择,是他痛苦的追求,也带给他创造的欢欣。这种小说叙事是种全新的实验,即共时性叙述方式和复调叙述方式,分别从叙述者感知角度和故事主人公的话语角度,为文本故事建立了一个时序和逻辑框架。叙述语态和语式的各不相同,使得作品获得了一种形式和内容上的真实感。

据说这种梦幻叙述的灵感源于卡夫卡、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小说大师,但米兰·昆德拉对它的机巧运用,使得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获得了一种梦幻、朦胧的美学意境,也使他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小说找到了一条接近小说主题的捷径。

在新城,平果看到了电影《布拉格之恋》中出现过的街道和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