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的绣品不同, 昭觉寺的师傅, 这次交给她的活计是绣唐卡。
唐卡不光是装饰之物, 更是修行法宝,它传递的是教义,相比一般的画作, 色彩更鲜艳, 细节更繁琐, 对运色和刺绣能力要求都更高,如果出现笔法的错误, 很可能影响到整幅画的意义,进而冒犯到广大信众的感情,绿腰自觉十分珍重。
除了对这种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基本的敬畏心之外,昭觉寺给的丰厚报酬和来之不易的锻炼机会,也是她所不舍的,因此每一步工序,都几乎做到了极致,光是那底布,她就不知挑挑拣拣多少尺,又用装着开水的碗底,熨了多少遍。
今日阳光正好。
绿腰坐在窗前,把晒好的棉绸和亚麻布层,从晾衣绳上取下,然后用针线把布缝在砺得十分光滑的木板上,将布面抹得平平整整,用炭笔在布上描绘出大致的轮廓和构图。
不过她很快发现,布与纸不同,相比起来,极难着色,可能是怕浪费原料,心理上首先畏难,也可能是炭笔本身过粗,涂抹的线条并不流畅,时间过了很久,她连草图还未完成,反而布上出现几处污渍,几乎毁坏了她辛苦缝制的布料。
放下炭笔,揉了揉眼睛,忽然听见外面叫卖,一看墙上记着的日子,原来是货郎进村了。
家里最近正好都缺了几样东西,怕那货郎走远,她赶紧放下笔,跑出去。
远远地就见那挑着扁担的货郎旁边,围着一群大人小孩。
“我要买琼锅糖。”
这是从关中那面流传过来的糖,用小米、大麦芽还有炒熟的芝麻做的,听说酥脆香甜,小孩子们都馋得不得了,绿腰见很多小孩抢着要,也跟风买了几块。
“打一斤醋,用你那个鬼脸青的陶缸子装了,钱一起付。”她说。
杂货郎把东西递来,绿腰出了钱,刚要走,就听见旁边人大嗓门喊:
“二两桂花香油!”
这是村里的小媳妇巧玲,头发是自然卷,又因为厚,总是东一撮,西一卷,她人长得丰腴,配上这么一头头发,其实挺有风情的,但是她自己不甚满意,一直觉得那像个鸟窠,所以总在她那三千青丝上面下工夫,别人一两的头油用一年,她用不到一个月就见底。
她见绿腰,先拿胳膊肘拐上去打个招呼,“严大媳妇,你也来买东西了,好长时间没见你了。”
绿腰笑了笑,“你又来打头油啊?”
女人揉一把乱糟糟的头顶,无奈叹气,“你看我这头发,一点不让人省心。”
两人买完东西,女人邀绿腰到他们家去,说是最近给家里小女子做衣服,如意扣不会打,知道绿腰手艺好,想叫绿腰给她帮一下忙。
绿腰想起自己手上那一摊子未完成的事,本来是想拒绝的,又听见说是给她家小女做衣裳,终究是心软了。
过去她娘和她并不亲近,因此现在见了别人如何疼爱儿女的,总要忍不住心有戚戚,听了这话,不能不有所动容,于是便应下来,跟上小媳妇巧玲,一路去了她家。
坡上的小院里,日光充沛,严霁楼坐在窗边,提笔勾描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