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笑了:“怎么样?这些天伴着皇太孙,这孺子是否可教呀?”

杨荣喜上眉稍,立即起身回奏:“陛下如此说,真是折煞下官。皇太孙天资聪颖,更气宇天成。下官在皇太孙的身上,分明看到了陛下年少时的英姿与智慧!”

“哈哈!”朱棣一阵大笑:“朕小时候的样子,你倒看到了?这样的称颂之词朕可不领,想想那个时候,你还在你娘肚子里呢?”

杨荣丝毫不见尴尬,反而仍是一脸明媚的笑容,看得人十分的悦目。

朱瞻基眼光一扫,凝视着杨荣。早就听说,朝堂之上新晋升的“三杨”之中,以杨荣最为年轻且聪明伶俐,皇爷爷对其格外宠爱,还亲自将其名由杨子荣改为杨荣。朝堂之上议事时,皇爷爷一向不苟言笑,与大臣们讨论事情,每到议而不决之时,脸色更是难看,大臣们战战兢兢,无所适从。每当此时,杨荣便大显身手,三言两语便令“龙颜”大悦了。

朱瞻基曾经认为,有学识、有能力的人不会拍马逢迎,只有内中空空、没有本事的人才会阿谀奉承。现在他才知道,也许官场之道,有没有本事都要学会奉上,这样才能直上青云。

就在一念之间,杨荣收敛了笑容,正色说道:“大军长途奔袭,深入大漠腹地,如今又正值青黄不接之际,这粮草确是制肘,臣有两策,一为应急,二为远谋!”

“哦?如此甚好,快快讲来!”朱棣大为关注。

杨荣说道:“长久之计,便是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

朱瞻基点了点头,这就是说要实行军屯制以解决粮草问题,自给自足,不加重朝廷和百姓的负担,是个好法子,只是眼下似乎来不及了。

刚刚想到这儿,只听到杨荣话音又起:“而如今应急之策就是请陛下将御用的储粮散发给将士,并且让军队中粮多与粮少者借贷互济,由校官一一记录在案,出借军粮者,还京后加倍偿还,并重赏!”

朱瞻基初听时,不由暗暗倒吸了一口凉气。此人原来不仅会逢迎,居然还会触怒龙威,竟然想到动用皇爷爷的储粮?

然而再往下听,不由为他的计划而频频点头。

朱棣脸一沉,盯着朱瞻基:“基儿频频点头?你师傅要夺了朕的口粮去填外面将士的肚子?你以为如何?”

看他的神色和语气,分明已然不悦,朱瞻基看了一眼杨荣,只见他此时垂首而立,低眉顺目,一语不发。

朱瞻基把心一横说道:“孙儿认为可行!”

“什么?”朱棣大感意外,一拳重重砸在龙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