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后神色沉重,心事满满。行至献陵仁宗庙前再行礼下拜时却是百般滋味在心头而心思乱成麻。

“母后,过去种种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必再记在心上了!”朱瞻基亲手将张太后扶起,一面向外走去一面缓缓低诵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张太后看着面色越发清瘦的皇上,目光中满是忧虑之色:“皇上不必宽慰母后,道理母后都是懂的。只是今日来到你父皇和皇祖的陵前心中有些难过罢了。母后听说最近朝堂之上为了宝船出航和从安南撤军两件事纷争不断,皇上想是为此操劳忧虑,看上去越发的清减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

“皇上早早的把你两个弟弟瞻墉和瞻墡赶至封地去了,要不然自家兄弟在朝堂上自然会是同声共气,力挺到底的,哪里会像现在这样掣肘!”张太后一想起远赴襄阳就藩的小儿子瞻墡心中就隐隐的有些不快。

朱瞻基不好接语,只得顾左右而言它:“朝堂上的事情,让百官们议一议,争一争也是好的,总不能一言堂,朕说什么底下的人就都去照办,长此以往官员们都成了应声虫,没有人敢直言献策也是不成的。”

张太后不再言语,由太监们扶着上了凤辇。

回程途中,道路两边都是得到消息竟相争看想要一睹太后凤颜和皇上龙威的百姓,张太后命人打起车帘,不时地向窗外百姓挥手致意。

百姓们纷纷下拜叩首高呼万岁。

张太后隔着窗子看到百姓们夹道欢呼,不论男女老少皆下跪行礼,感到十分欣慰,她对朱瞻基说道:“今日同往北陵祭祀,想不到别有一番收获。如今看到百姓们如此爱戴、敬仰皇上,母后也就放心了。想来是皇上这几年施行的仁政和惠民之举让百姓们得以安养生息,百姓们能吃的饱、穿的暖,才能如此真心称颂圣德。今日出来走一走,母后才知道皇上这些年的辛苦与劳碌。”

朱瞻基听张太后如此赞誉不由心头一热,母子二人好像很长时间都没有这样融洽地交谈过了,他原本骑马而行此时索性下了马走到太后凤辇旁手扶辕架缓缓而行。

张太后看到朱瞻基此举不禁眼圈微红心中感慨万千,长期以来盘踞在心底的担心终于可以放下了。皇上的后宫家事虽然让她不甚满意,但是两次亲征高奏凯歌,朝堂上下吏治清平,国家经济物阜人丰,民间百姓安居乐业,既承继了成祖的武略与大谋,又贯彻了仁宗的仁政与惠民之举,大明的兴盛正一步一步到来,作为皇上他终究是称职的。

不禁又想起了从自己十五岁成为燕王世子妃到一步一步由太子妃至皇后再到太后,度过的几十年风雨,不免悲喜相织,默默垂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