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页

唐三叔听她说的有道理,可还是觉得太费银子了,买个东西就跟不要钱一样。

他就瞅了个空儿,悄悄跟唐四叔说了。

自从唐时玥“脱了罪”,唐四叔两口子脸上都能看出一股子“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劲儿,闻言只笑道:“这个你不用管,听玥儿的就成。”

唐三叔有些无语:“一个小丫头片子知道什么!老四,不是我说你,你心里得有个筹算。”

“有甚筹算?” 唐四叔笑道:“自从玥儿上手,还没找我要过一分银子,你操甚闲心?”

唐三叔吃惊的瞪大了眼:“难不成全用的祈小郎的银子?”

唐四叔笑着点头,唐三叔想了想,又劝他:“还是要小心,人家哪能白出银子,到时候还不知要虚报多少,来找你要银子呢!”

唐四叔道:“不会,他们不是这种人。”他拍拍他肩:“行了,三兄,你别操闲心,你就听玥儿的,有甚事我担着就成了。”

那边有人叫他:“唐四郎!”

唐四叔答应了一声,就赶紧过去了。

唐三叔虽然还是不放心,可是也没有办法,只能是依旧如此。

其实唐时玥说的没错,他们的饭菜做的实在,一道道菜都能见着肉,还是老大的肉片子,蒸饭胡饼米饭管饱,大家心里有数,做事自然就十分上心,真就像自家屋子那么盖。

酒坊那边是一天一个样儿,前后只用了十天,里外就全盖好了。

那一天也是黄道吉日,用过晚饭,就请了老木匠过来暖梁。

暖梁要在新房子里摆两条长凳子,把“中梁”架在万字糕上,再在中梁的两侧,分别系上红的绿的布条,红的在大边,绿的在小边,东为大,西为小,再在中梁的正中间系上一朵红布做成的大红花。

然后东家唐四叔上前,点起炮竹,再在中梁下头点燃芝麻楷,这时候请来的老木匠还要吟唱一番,这就是暖梁。

到第二天,便是上梁。

要提前做两个大法瑯锤,涂成红色,长一尺二寸,宽六寸、厚三寸,呈八边型,中间安一个木柄,木柄末端打一个小眼儿,用红头绳穿过去,便于吊挂。

然后再做几十个小法瑯锤,都是边长一寸二分的正八边形,中间打一个眼儿,插进一根筷子作为把子,也染成红色。

东家要提前准备一下糖果,糯米饭团,包子糕,万字糕一对,都放在一个竹篮子里,然后在中梁的两头各栓一根长绳,以便上梁时木匠、瓦匠拿着绳子把梁柱上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