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页

她织的是元宝扣,一长条很容易织,尤其适合书生,等织出来给许问渠先试了一下,一身长棉袍,搭着长围巾的样子,又斯文又儒雅,让她瞬间有一种穿到民国的感觉。

那个时候的青年还真有不少做这种打扮的。

但也只适合文人,农人武人垂这么一条,啥活儿也别干了。

于是唐时玥又织出来一副半指手套,手腕略长,送给许问渠试用。

起先戴上的确不大舒服,但戴习惯了之后,也的确暖和,唐时玥准备等羊绒来了,再织分指的手套,目前这个也可以推广了,唐时玥起了个名字,叫“四宝半”。

大俗即大雅,这既可以说是文房四宝之外的半宝,又可以表示四个指头之外又有一个单独的宝,总之合适极了。

第197章 四宝半和状元巾

唐当家非常自得,立刻从玥坊抽调了一部分手巧的织师,让她们赶出来数副手套,让许问渠、夏余晖分赠友人,当然也没忘了林县令,为了方便林县令送给上司,还给他搭了几条长围巾,现在叫“状元巾”了。

如果说之前的袜子,还是从女人圈儿里流行起来的话,那这个,就是走的文人路子了。

能与许问渠志同道合的,大多很有才,每一处又都有文人圈子,聚会的时候吹一吹,立刻就风一般传播开来。

而且这个时代的文人,有两大特点,一个是他们喜欢屁大的事儿也写篇文章做首诗,另一个就是题壁,他们喜欢往墙上写。

没几天,“四宝半”就成了文人圈子里的最新流行品,尤其是家里有两个钱的少爷,好像没有四宝半就写不了字似的,千方百计也要弄一副戴戴。

就在这时,府城之中,一间名为“玥坊”的铺子悄然开业了。

这是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几乎是这边一开业,大家便蜂涌而至。

目前只有“四宝半”、袜子、状元巾、帽子四种。男人的展鸿帽和女人的锦花帽都有。

而且这家铺子只做零售,不批发,就算有人想多买,也只能是把七姑八大姨什么的都叫来,一人最多买两件。

但这也足够了,买到的文人,立刻就开始写信向友人赠送/炫耀,而买到的商人,也自觉得跟长安城的贵人同步了,立刻也开始给朋友们写信了。

就在这个时候,韩翼押着大批羊毛回来了。

不比上次的默默无闻,这一次,他们几乎是一进城,便众人瞩目,全都知道是玥坊的羊毛,还有人上来问长问短。

吓的韩翼一点没耽误,赶紧把羊毛运回聚宝村了。

这时候,工匠的一百架毛纺车才做了一半,他们被安置在了原来的小酒坊里,房间里也都垒了火炕,暖和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