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上终于有了别的言论,但仍旧有许多人坚持已见,认为此例绝不能开,否则将后患无穷。
但最终,明延帝还是决定,李珩等人斩首,就在龙门县示众,晏时嵘不做处理,仍任龙门县令。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晏时玥是真的松了口气。
明延帝本极有容人之量,但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帝王,能容忍“反”字。
所以这一次,能到这一步,真的是太难得,太难得了。
晏时嵘写了一篇文章,详述了此事,包括李珩在战斗中戏剧性的自净自身。这在众人眼中,就是老天的决定,真正的天罚。
然后晏时嵘把这篇文章贴到了县衙,晏时玥也叫人抄了,送去了行宫。
自此之后,晏时嵘的名声,必将两极分化。
觉得他做的对的,会坚定的认为他是对的,觉得他做错了的,也会坚定的认为他大错特错,但起码在现阶段,脑子清醒的,绝不会找上门来,因为他的生父,是“反贼”。
而且晏时嵘估计这辈子也不会离开秦州了,但凡要升官,就会有人拿出身说事儿。
确实是飞来横祸,也确实是倒霉,但在这个时代,这就是原罪……没有办法。
也不知道李珩这丫的,临死之前还坑了亲儿子一把,后不后悔。应该是不会的吧……毕竟净身啥的对他打击还挺大的,到最后他整个人都疯魔了,只会说众卿平身哈哈哈哈了。
第546章 有个条件
但不管怎么说,李珩终于退场了,木子教,估计以后也溅不起啥浪花来了。
一干查清身份的木子教反贼,人头示众,包括那一日造成跳弹的石碑,都成了众人观摩之地,第一批围观的人把那一幕说的绘声绘色,好似他们亲眼所见。
明延帝写信叫她赶紧回去,但晏时玥却想在这儿多待一阵子,盖一个大书院。
南北分榜的时候,她就在想这个问题了,如今倒正是时候。
也不用去府城,就在这儿就刚刚好,清静有清静的好处。
她出银子,挑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不惜银钱,多多的买书,先建出一个不逊于国子监和太学的藏书楼,然后招募各地的名士大儒前来授课。
她亲自跑,跑了好几天,才挑定了一座山,整座山买了下来,盖出来,足可容纳两千多人。
沈潜他们都劝她不必做这么大,但她全都拒绝了。
不但要大,还要好,环境要好,有山有水有绿植,学子住的号舍,设施也是一流的,冬暖夏凉,虽也是四人一间,却巧妙的用折形角度隔开,有了可以各自苦读,互不打扰的小空间。
学子待遇好,先生的待遇更好。
除了书院之外,转圈还盖了一圈二进、三进、四进的小宅子,预备着授课的大儒们拖家带口的来,可以阖家住在里头。
也是巧了,她这边才刚有了初步的想法,就有一个老熟人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