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页

说齐国的国力衰弱,管仲看到鲁、梁两国都善于织绨,就向齐桓公献了一计。

于是齐桓公和大臣们都穿上了绨服,上有所好么,百姓也就跟着穿绨。

由此,齐国的绨价格大涨,鲁、梁商人也跟风把绨料运进齐国,两国百姓种桑麻织绨,然后再用赚到的银子,低价购买齐国的粮食,齐国也配合的卖粮。

这样一来,鲁、梁二国为了发展丝绸业,就难免荒废了农业,而齐国,则乘机大力发展农业。

表面上,所有的国家都繁荣了起来,齐国的国力大增,兵强马壮,而鲁、梁二国的织作业发达,同样是国富民强,看上去是多赢的局面,危机却正隐伏其中。。

数年后,鲁、梁的粮食完全依靠从齐国进口,时机便成熟了、

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同时禁止百姓穿绨,之后“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

也就是说,鲁、梁二国已经将田地种了桑树,改种粮食已经来不及了,存粮难以为继,很长时间都恢复不了农业生产,在饥饿难耐之下,两国就不得不归顺了齐国。

这确实是古人在经济学方面运用的一个出色例子。

管仲在这方面,绝对是一个专家,“衡山之谋”、“买鹿制楚”、“买狐降代”等等,都是类似的运用。

晏时玥听林弗建复述了一下这个故事,就明白了他的用意。

他,不直接劝明延帝做或者不做,而是纡回的表示,这个事儿,咱要是好好盘算盘算,有可能会非常有用,兵不血刃削弱别国国力什么的……

毕竟,咋说呢,玻璃它总归是个装饰品,有啥用呢?

卖给邻国他们也不能用来打仗,所以,用我们无用的东西,若能换来他们有用的东西……那就是成功。如果我们细细筹谋,兴许还可以达到“服帛降鲁梁”这样的效果。

明延帝若有所思。

第623章 婆婆范儿

缺口算是打开了,但此事,仍非一时之功。

明延帝把人都赶了出来,把她也赶出来,说要好好想一想。

晏时玥就去丁九那边看了看,又放了几个影卫过去,主要是防备消息一传出去,有人窥伺,或者有人有别的想法。

但好在这些首脑人物,还是知道轻重的,并没有相关的流言传出。

明延帝又连续召内阁商议此事,林弗建也确实从中出力了。

而国库之事,太子那边,每日一奏报。

结果也如她之前所想,此事经年累月,上行下效,库兵为具体执行者,但他们拿的都是小头,大头都要给领导、以及领导的领导,一层一层,无人干净。

每年都有御史例行查库,可大多是走个过场,也有真的抽查的,但抽查,在有心人的指引之下,也查不出什么。

总之,就算没有参与其中的,也脱不了一个敷衍塞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