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页

其实四皇子知道,要对付太子,不该再用这样的方式,这会让明延帝想起之前林党与金党的手段,那样,纵然对太子不满,对递上这案子的他,也会不满。

但他如今襄理刑部,他只能用这种方式。

关键是,这个案子是真的,真的不能再真,他只保护了那对祖孙,并引他们来了刑部,其它什么也没做。

正因为是真的,递上去之后,才能叫太子左右为难。

避嫌吧,李华可以说是太子亡母仅余的亲人了。

正因为是生母,又已经去世了,才会如此为难,哪怕是皇后的亲人,都不必这么为难。

可要插手管吧,事情恶劣,一动手便是拉数个官员下马,偏这些官员,相当于都是看他的面子。

怎么处理都不对。想必十分煎熬。

奏折八百里加急发过去,然后再八百里加急的回来。

四皇子打开奏折的时候,嘴角都是弯着的,然后下一刻,他不能置信的张大了眼睛。

奏折上,清清楚楚,竟是太子的笔迹!!?

四皇子不能置信的连看了好几遍,喃喃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长随吕青垂头道:“奴才打听过了,自进入行宫之后,皇上大半的时间都待在小殿下的长乐殿中,所有的奏折都是太子殿下处理的。”

四皇子愕然:“所有的?”

“据说是的。”

四皇子愕然良久,又把奏折打开,奏折上,太子的笔迹批示:“查实按律处置,大理寺、都察院通阅。”

也就是说,这件事情交给刑部去审讯,给出处理意见,只需要把结果告知一下大理寺和都察院即可。

太子批示的,太子没有叫他把案子移交大理寺,也没要叫三司会审,就如同一个普通的民告官案子一样,从从容容的吩咐他去审,然后因为告的是刺吏,所以要把结果通告大理寺和都察院。

四皇子把那一行字,掰开了揉碎了,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

太子如果要撇清,怎么也应该表示一下,例如说一句此事性质恶劣,从重处罚,又例如表示此事我不知情,处理也不要顾及我,等等。

太子如果要回护,那更应该多说几句,例如什么纠纷需要严加核查,之类的,暗示他打各打三十大板……

可他就是十分中肯又平静的说了这么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