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办事员就在马中堂和我之间奔走。等梳理的差不多了,他再把马齐和我叫到一起,问问进展。
尽管他有这个权力,但从未把我单独叫走。
每次和我说话,都有旁人在。既没有尴尬,也没有怨愤,更看不出余情,冷冷淡淡,相处自然。
他现在应该是一心扑在阿古丽母子身上,每次见,离得也不太近,都能闻到奶腥味。
看眼下的黑眼圈和下巴上的胡须,睡得应该也不太好,我推测,应该是陪产妇一起照顾孩子了。
今天下午大概三点上,他又派人将我请到马齐的办公室,不知为何,先劈头盖脸地发了一顿邪火。
随手一扔的折本不巧砸到我脸上,当时就流血了,马齐赶紧叫人去拿药箱,他还视若无睹,继续踢凳子砸本子。
第195章
“十四爷!”马齐也怒了, 一甩袖子怒喝道:“老夫和秋童到底哪里做的不和你心意,大可直言。这样发脾气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十四这才慢慢平静下来。
原来马齐对‘交易所’一直不赞同,认为大清不具备开办条件。他尤其不苟同我所提出的‘保证金’和‘手续费’, 认为这是朝廷变相从商户手里收费,会给粮食交易造成不必要的损耗, 甚至会成为某些官吏索贿的手段。
就像宋朝变了样的青苗法一样。
王安石提出的‘青苗法’本意是朝廷将储粮折算为本钱, 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目的是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改善北宋“积贫”的现象。
可是这项政策一开始不被老百姓理解, 朝廷还给各级官员下了任务, 举个例子:山东省每年要靠青苗法收上来一万两利息, 找二百个农户可以完成。可官员们为了省事儿,不愿意挨家挨户去宣传,就找五十个农户, 每户收五分,甚至八分的利,除了上交给朝廷的, 自己还能留下一部分。导致民间怨声载道, 最后不得不取消。
这个问题, 在和马齐的商讨中, 我提出过解决办法。只不过马齐不以为然,没有写到最后的奏报里。
今天康熙传召十四, 询问他这事儿到底能不能办。
十四就按照马齐的结论, 直接告诉他不能办。
皇上因为这事儿给我升了官,明显很想推进。听他这么一说, 立即就恼了。
仔细盘问一番,发现他只是个传话筒,根本没有沉下心来好好琢磨,就把他痛骂了一顿。
我现在是个正儿八经的朝廷官员,需要坐班。坐班期间,听另外两个参议聊过,皇上骂起人来一点不留情面,有时候连人家的祖宗十八代都要问候一遍。
十四是他自己的儿子,可能不会这样骂,但看十四这个恼火劲儿,估计骂得很难听。
“那只能怪十四爷没有自己的判断。”马齐一点儿也不客气,卷了卷袖子,气定神闲地说:“老夫的意见不会改,就算皇上亲自来问也是这样。十四爷要是觉得秋童的意见更高明,不妨仔细问问她。”
说罢径直出了班房。
十四追到门口,扔了把椅子出去。
转头回来坐在乱糟糟的班房里喘粗气。
摊上个不懂装懂、脾气火爆的主管,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