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锦看了一半儿,又想起来,过去找了王慎行。
王慎行那边找人拟她说的政策,还没有拟出来,唐时锦跟他道:“我差点儿忘了,既然要鼓励匠作,我们借这个机会,把工具这块放在前头,之前永福做出了水力织机和纺机,要重奖他,同时这方面也要拟一些鼓励政策出来,目前来说,这个比艺术品更加重要,科技改变世界啊!”
王慎行笑道:“要这么说的话,王爷才应该重奖,王爷做出来的东西,可比穆公子多的多。”
这个唐时锦还真不敢认,但也不好解释,只笑道:“自己奖自己,好说不好听的……你先拟着,这中间涉及好些东西,我还得跟皇上商量商量。”
王慎行笑着应下了。
唐时锦回去先写了封信送去西山。
一个是让上官荼蘼跟穆永福说一声,起码他知道这么个事儿,到时候也不用他出面,靖王出面就够了。
另一个是上官荼蘼自己,上官荼蘼其实真做出过不少好东西,好些东西例如钟表,她都只知道一个大概,都是他慢慢的研究出来的,还做出了第一个手表。
但上官荼蘼回信,坚决拒绝了。
唐时锦也没有坚持,毕竟上官荼蘼这个人,还是适合藏着。
她就等晚上炎柏葳回来,跟他说了说。
如今吏部的考绩,仍旧是三年一考,也就是说在官员任职的三年、六年、九年的三个阶段,对其进行考核,把官员分成三等九级,即上、中、下三等,然后上上,上中、上下……共九个级别,然后依此来决定官员的升降去留。
同时也会有不定期的考核,或者单项考核。
而考核的标准大多沿袭唐代,内容为“四善”和“二十七最”,包含了德、勤、能、绩四个方面。
其中“四善”是对“德”的要求,具体的分别是“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而“二十七最”是对“才”的标准,把各级各处的官职,例如政治、经济、司法、军事和文化等等,共分为二十七类官员,然后针对不同的部门和职位,分别制订出对应的标准来考核。
然后,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无最二善为中上,无最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事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职务废缺为下中,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为下下……等等。
说起来十分完备和严苛,其实执行起来非常的抽象,尤其有元盛帝这么个糊涂蛋在,钱到了就能升官儿,整个考核标准形同虚设。
幸好前后两任的吏部尚书,张居正和于延益,都是难得的能人,所以官员考绩,如今已经渐渐规范。
唐时锦的想法,是进一步规范,把官员考核做成百分制。
当然了,多少分制并不重要,主要就是做成这种形式,各项标准全都用分值来体现,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