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点心方子,其实就是杜锦宁对他们家的回报。
以后杜家搬到府城去了,那两种点心就是董家的独家生意了。而销售渠道都是现成的,那就是杜锦宁名下的茶馆。茶馆能增加两样新鲜的点心,这对杜锦宁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两人?让江北江南都去董家做点心?”陈氏迟疑道。
董大成的儿子可十六岁了,江南比江北小一岁,也已十四岁是个大姑娘了。他们这样安排江北江南去董家,是不是不大好?
“不是江南,江南就留在家里帮你们干活,你们也轻省一些。跟江北一起去干活的,还有汪福来。”杜锦宁道。
“汪福来?”想起平时汪福来整日没事在别人家里睡大觉的情形,陈氏点了点头,“是该叫他做些事。不过,他愿不愿意?”
“愿意就做,不愿意拉倒,让他再回去拉车就是了。”杜锦宁觉得这个没什么好纠结的。
一想汪福来也没跟自家签什么契约,陈氏顿时放松下来;“好,就照你说的做。”
“这件事,你来安排。我明天教会你们做点心,之后我就不管了。院试越来越近了,我得专心读书。”杜锦宁道。
说着,她又道:“娘,以后咱们家的下人会越来越多,事情也越来越杂。你得学会如何管理下人,如何安排他们合理的干活,奖惩也得分明,最好拟出些规矩来,让他们遵守。”
这个家不是杜锦宁一个人的,而是一家四口的。她在为这个家努力念书赚钱,陈氏和杜方苓、杜方蕙也得努力成长起来,不能事事都得由她来操心,让她护着。
这番话让陈氏心神一震,她这才意识到,随着江北、江南的到来,这个家跟以前已不一样了。或者在姚书棋、汪福来等人唤她作“太太”时,就已经不一样了,只是她当时没有太多感受而已。现在,她得学着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太太”,为杜锦宁分忧解难,让她没有后顾之忧。
齐家在府城自然是有产业的,抽个账房来给杜锦宁使唤也不是难事。当天晚上那个叫周至聪的账房就来跟杜锦宁见了一面,杜锦宁当着他的面,把两千两银票交给了姚书棋,算是将建宅子这事全权委托了。
第二日她跟齐慕远就打道回了漓水县。
依然是她跟齐慕远一行人骑马,汪福来则拉着江家兄妹俩在后面慢慢走。
有了来时那一路的锻炼,回去的时候她骑马比当初更加娴熟,这一次只用了半天,他们就回到了县里。
杜锦宁并没有跟陈氏说买宅基地重新设计建园子的事,她知道陈氏过惯了苦日子,舍不得花钱。要是知道自己放着一千多两银子的宅子不卖,却花一千多两银子买一处破宅子,还得拆了重建,想住进去起码还得再花个一千两,她定然唠叨个没完。
她只告诉陈氏,她已把宅子给买好了,花了二千多两银子。
不过陈氏也没太多功夫念叨杜锦宁,她的注意力全放在了江北兄妹的身上了。
这还是他们家第一次买下人呢。
首先对于江北江南的外貌她就十分满意。
杜家人都长得好,她自然不希望买的下人歪瓜劣枣的。不说长得多好吧,相貌周正那肯定要的,否则看着辣眼睛。
而江北和江南的相貌超过了她的期待,所以给满分。
然后是江北和江南一进门就唤太太,看到她家这破宅子也没露出什么不好的神色来,态度十分恭顺,这更让她十分满意。
其实江北和江南在住了府城里的齐府后,现在没有对“杜府”表现出什么来,全都归功于汪福来一路洗脑的功劳。
杜锦宁可没有特意吩咐汪福来这么做,在她看来,主人与下人那也是十分讲究缘份的。要是江北与江南嫌弃杜家,不愿意在杜家做下人,她转手就能将他们重新卖给回人牙子。她不是什么大善人,也没那么多精力去调教看不起她家的人。合则聚不合则散就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