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这不是座师吗?

说着,他又笑道:“三位先生听闻咱们府学举办诗会,对大家的写诗水平甚是好奇,前来评判指点,此是我们府学的荣幸。”

陆九渊说了几句勉励地话,便在主座上坐了下来。

祁思煜盯着陆九渊,郁闷得想要吐血。

他找这么个机会筹办一次诗会容易么?怎么这些人偏要来捣乱呢?这三位老头子可是在院试时直接把他弄到第三、第四名,而把杜锦宁拔高到了头名的,跟他是完全不对盘。现如今他们竟然还要作诗会的评判,那么诗会的走向全然不按自己预想的走啊。

杜哲彦也直叫晦气,不过仍不忘出声安慰祁思煜:“师兄放心,以师兄的诗才,不管是谁做评判,众目睽睽之下也不能失之偏颇。所以师兄放心大胆的写就是,怕他怎的。”

祁思煜一想也是,遂安下心来。

杜锦宁却有些不安了。她总觉得陆九渊三人忽然跑到桂省呆着,而且还进到府学来授课,是冲着她来的。

她似乎低估了这个时代文人对哲学思想的狂热与渴求。

不过她很快她就安定下来。

这些学说本就是陆九渊自己的。如果他想要,那她指引他沿着他以前的路走就是了。她这是顺应历史,并没有改变历史。

台上,唐昭笑着对陆九渊道:“陆公,你是贵客,也是先生,不如你来拟一个题目让大家作诗?”

这种诗会,为防止有心人借此沽名钓誉,弄虚作假,题目都是现场拟的,或由德高望重的主持者出题,或是大家自己议论推举。

陆九渊作为大学者,此生不知道参加过多少诗会。

他笑道:“好,那我就当仁不让了。”

说着他走到旁边摆好文房四宝的桌前,提起笔一挥而就。

斋夫待墨干,将那张纸举了起来。上面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看到这句诗,众书生都哀号起来。

他们最怕的就是这种题目。

要是出个比较明确的题目,比如“吟春”,“杨柳”,或是“送行”这类的题目,那就比轻松,不必去解题。最怕的就是这样还得去思索题目意思的。万一审题错了,那你的诗写得再好也是枉然。而时间就那么点儿,为了不出错,就得花大量的时候去审题,这就增加了做诗的难度。

杜锦宁他们来得不早也不迟,他们到时,已有十几个在座了。

“哎哟,稀客稀客啊,咱们的小三元也来参加诗会了。上次祁师兄邀请你参加诗会,你可是不给面子啊。”一个坐在祁思煜不远的青年一见杜锦宁进来,就大声嚷嚷道。

祁思煜和杜哲彦都跟杜锦宁撕破脸了,他们不方便主动跟杜锦宁说话,所以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这位叫潘定的青年。

大家都朝杜锦宁看过来。

杜锦宁叹了一口气,转头对齐慕远道:“我看这里不欢迎我呢,要不我还是回去吧。”说着转身就走。

大家一愣,都朝祁思煜那边看去。

祁思煜和杜哲彦也愣住了。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是含蓄的,尤其是读书人,他们更讲究中庸与委婉。即便内心不满,甚至愤怒得想扇人一耳光,也会面带微笑用文雅的词嘲讽两句,不会跟那些街头粗汉似的张口就骂,撸袖子就上,更不会直接跟人撕破脸。

可杜锦宁上午在宿舍里一言不合就开撕,以及这会子一言不合转身就走的风格,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让大家完全不能适应。

但不可否认的是,效果出奇的好,两次都把祁思煜和杜哲彦架在了火上烤,却让他们偏偏发不出火来。

祁思煜压下想把桌上的东西都摔个稀巴烂的冲动,对潘定点了点头。

他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个机会筹备了诗会,就是冲着杜锦宁来的。要是杜锦宁现在走了,而且还是被潘定出言嘲讽逼走的,他不光没有踩着杜锦宁上位增加声望,反而容易沾上负面评价,那他们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潘定连忙冲着杜锦宁的背影叫道:“哎哎,杜小三元,我不过是开句玩笑,你怎么这么不给面子啊。行行,我给你道歉,刚才言辞不当,还请见谅。来来,过来这边坐吧。”

说着,他一边示意坐在最边上的两位书生拦住杜锦宁,一边上前给杜锦宁作揖行礼。

梁先宽见杜锦宁还要往前走,不由拉了她一下。

这种情况下,要是他们还要离开,定然会被人说成气量小,容不得人;而且也让大家怀疑杜锦宁是不是做不出诗以此为借口逃避。这样对她的名声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见两位书生起来拦在她面前,梁先宽又在后面暗示,杜锦宁只得停下脚步,叹了一口气。

杜锦宁转过身去,看了潘定一眼:“那这样的玩笑兄台还是不要乱开的好。在下向来古板,并不喜欢开玩笑。你这玩笑一开,我可是会当真的。”

潘定憋屈得要死,还得给杜锦宁赔笑;“是是,对不住,对不住。在下潘定,再次给杜兄道歉。”

坐在祁思煜身边的杜哲彦暗自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