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思煜长这么大,还没出过这样的丑,一张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陆九渊三人第一次参加这种诗会,自家府学的学子就以这样的方式展示了“风采”,唐昭心里那叫一个气啊。
本来身为书院教授,学生又不是故意犯错的,他即便不出声安慰,也最好不出声,这才是一介教授的风范。
可他实在忍不住了,黑着脸对祁思煜道:“做事怎的如此毛躁?就不能稳当点?”
杜哲彦见祁思煜愣在那里不出声,赶紧推了他一把。
祁思煜似乎这才回过神来,赶紧拱手道歉:“对不住,弟子知错了。”
陆九渊三人可没空理会祁思煜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见杜锦宁拿着稿纸站在那里,似乎在考虑是把诗词交上来,还是等唐昭有空了再交,陆九渊也顾不得僭越不僭越了,对杜锦宁道:“来,拿上来吧。我们先看看。”
杜锦宁这才上前,将写了诗词的那张纸交了上去。
史修和彭士诚想起杜锦宁在院试时写的那首《临江仙》以及赵良考校时写的那首《思》,实在忍不住,不顾形象地凑到了陆九渊旁边,一起欣赏起杜锦宁的新诗来。
只见上面写道:“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好诗啊,好诗。这诗写得好。”把诗看完,性格最为豪放的彭士诚就忍不住叫起好来。
“真好,真是好。”连一向情绪内敛自持的史修也忍不住拍案叫绝。
可不是?这首诗用的是李白的调门,字字句句都离不开李白,却又有自己的新意。月固有阴晴圆缺,但卒莫消长,诗仙却不能复生。诗中接着说其实这并不遗憾,因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说明李白和明月一样永存。
如果只是这样,还不能让这三人如此激动。让三人激动的地方是这首诗在李白与明月之间,虽句句离不开李白,却句句有我的影子,表达的是“我”的志向。这正是他们心学最为看重的东西。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这是敢于自己来比李白,说自己也有李白的风度,自信之情溢于言表。但“我”并非狂妄,接下来一句“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对李白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对他人则不遑多让。最后一句“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更是比之李白还要倜傥不群、超然物外,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行与志向。
如果说院试的时候杜锦宁用了她两篇文章来阐述了心学理论,那么这首诗也是心学理论的最佳诠释者。
李白又如何?明月又如何?他与它被人仰望又如何?我敬佩他们,并不这妨碍我超越他们。这诗中所阐述的内容,与当初杜锦宁回答如何看待“六经”,何其相似?
比如眼前这题,虽说的是明月,可你如果真的直接描述明月“化作白玉盘”,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有着诗人的影子,需得先把李白那首诗的心境给剖析出来,再针对他的这种心境写一首跟明月有关的诗,这首诗还得应和李白的心境。
这也太难了好吗?
看到这个题,杜哲彦顿时兴奋起来,对祁思煜悄声道:“师兄,老天助你也。”
祁思煜瞪他一眼:“噤声。”但微微上翘的嘴唇却显示出了他的好心情。
在他院试前,祁元道曾出过不少的题目让他写文作诗。李白这句“明月几时有”的诗句,祁元道正好出过,他当时写的诗还得了祁元道的赞扬。
而那首诗,因是为院试准备的,所以并没有在其他场合公布写出来过。这会子他直接把这首诗用上,那是半点毛病都没有。
要知道,诗会是比赛性质的,这速度也是一个标准。大家要在一小截香燃完之前把诗写出来,否则就以失败论处。
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索出一首好诗,这不光要有写诗的天份,也要有灵感和急智。有些人如果给他充足的时间他能写得很好的诗来,但这么一急,那水准就大幅下降。
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所以祁思煜有现成的诗可用,而且是他原先精雕细琢的,那可是占了大便宜。
梁先宽也是一个不擅长作诗的人,写出来的诗看似精巧工整,却总是缺少一股灵气。
因此他就把希望寄托在齐慕远身上,希望他能写出一首好诗来,为他们几人撑面子。
所以题目一出来,他不是自己开始冥思苦想,而是盯着齐慕远。齐慕远却望着那个题目皱起了眉头,很显然没有什么好灵感能一下子把诗写出来。
梁先宽微微失望,目光习惯性地往杜锦宁那边扫了扫,便见杜锦宁也蹙着眉头,一脸为难的样子。梁先宽便叹了口气,低下头去思索诗词。
不管写得好不好,他都得尽一份微薄之力。
杜锦宁倒不是写不出诗,而是为了怎么写而纠结。
这份纠结,跟她在院试的时候抄那首诗词时的纠结是一样的。
她以为自己除了考试,再用不着抄诗词了。她也打定主意以后除非考试,能不抄诗词就不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