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久,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宫里膳食处的太监送了饭来。
这些饭并不是宫里太监、宫女们吃的一样,而是膳食房特意为御前侍卫们、在殿前工作的官员们准备的,味道不错,价格也十分公道。杜锦宁跟齐慕远当即掏了银票,订了一个月的午饭。
中午姚荣观凑热闹,是过杜锦宁这边一块儿吃的饭。饭罢他就回去自己屋歇息去了。
这里隔音还好,所说的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杜锦宁便低声对齐慕远道:“过一阵等世家的风头过了,你帮我跟你祖父说一声,我想调到工部去做司农官。如果有机会,让他别忘跟皇上提一提。”
齐慕远一愣:“咱们是要在翰林院呆三年的。”
杜锦宁摇摇头:“我不想呆三年,太浪费时间。”
这种思想,杜锦宁以前也流露过。
齐慕远劝道:“就算呆三年也没啥。磨刀不误砍柴功,花三年时间在这里磨砺,以后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不是更容易实现你的抱负么?”
其他方面,他对杜锦宁都十分能理解,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杜锦宁总似乎有种时间不够用的急迫感。
普通的官员,比如梁先宽和方少华他们,就算有些背景,想要往上爬都十分困难。除非有十分出色的政绩,否则在衙门里呆个一二十年,也才能到五六品。想要往上,那就得更加卓越才行。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老官员杵在那里,他不致仕不犯错,你想顶替他不可能。
翰林院却不同,作为天子近臣,极容易让皇上看到你的能力。而且跟在皇帝身边,每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几乎能跟皇帝站在同一高度,又岂是梁先宽那些低层官员所能企及的?所以在翰林院呆上三年,比在各衙门做十年官都还要锻炼提升自己。因为这个,皇帝也更重用你。
杜锦宁这么通透的一个人,怎么在这件事上就犯糊涂呢?
翰林院承旨邓易只是轻咳了一声。
屋里三人,姚荣观看书最不专心,第一个反应过来,看到三个穿着官服的男子站在门口,便知道是上司们了,连忙放下书,站起来拱手作揖:“是邓大人,魏大人、陶大人吧?下官姚荣观,在此有礼了。”
杜锦宁和齐慕远也回过神来,放下书迎出去见礼。
邓易三十来岁年纪,留了一副到脖子底下的胡子。古人爱蓄须,可像邓易这胡子长得又黑又亮又有形的,还是头一回。而且他眼眸深邃明亮,鼻梁高挺,皮肤白皙,配着这副美髯,真是一个十分有魅力的俊美大叔。
他抬手回了礼,笑道:“往后大家都是同僚了,不必多礼。”声音也极好听。
杜锦宁见了,不禁在想,邓易留在翰林院做承旨,也不知道是因为有才华呢,还是因为他的美貌。
另两位一个叫魏通,四十来岁;一个叫陶文居,三十来岁,相貌倒是普通。
三人都很和善,寒喧了两句,邓易就给三人分了办公处所:“现在这间屋子往后就是杜大人办公之所;左边那间就归姚大人所用;右边那间归齐大人所用。大家可有异议?”
古代以中为尊,再以左为尊。三间屋子依着状元、榜眼、探花的地位分派,甚是合理,三人自然没有异议。
邓易又道:“三位在千万人之中忝为榜首,才华自然卓绝。不过写文的风格各有千秋,一切以皇上喜好及实际运用为准。我先把翰林院固定的事宜暂时交给三位分做着,试行一段时间后再作调整。”
说着,他便将修史、等事情给三人分派了一下。照工作量及露脸的程度来看,倒是不偏不倚,甚是公平。
杜锦宁虽没做这翰林院官员,但想一想现代社会那些高官、市长的秘书处的分工也就知道了。领导重要的讲话稿、跟随领导出入进行记录的事情,邓、魏、陶三个老秘书肯定亲手干了,只有那些既累又不讨好不露脸的事,才会交给他们新人来干。
古今中外,职场上的事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