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纵横十三篇

尤其是其中的一篇:与人雄辩要设法钩出对方的意图,用飞扬之法套出对方的真话,再用钳子钳住,使其不得缩回,只好被牵着走。这样就可纵可横,可南可北,可东可西,可反可复。

这完全属于反复小人的理解,但是王禅却是非常的喜欢这一点,不过其他人却是嗤之以鼻,当然,王禅也是称他们为伪君子,称自己为真小人。

“儒学虽然不堪大用,但是盛世之下,却也有些用处。”王禅看到红云与后土的到来,没有丝毫的胆颤,不卑不亢的说道,或许是因为王禅见识到的大人物太多了。

“那你说这战国时期,有百家学说林立,哪一种学说可以解决目前的战国?”红云又问道,先前王禅的回答,虽然有些不满意,但是总的来说,还算是过得去。

王禅沉思了片刻,似乎在想百家学说的优点与缺点,然后在比较一下自己的想法,还有创立的纵横十三篇。

“百家学说固然都有那么一点点的修士,但是却都制止不了这战国的情况。”王禅沉思了许久之后,才说道,仿佛他说的是真的一样。

红云与后土对视了一样,都是有些好笑,这个王禅看来不止是年少气盛,而且还非常的自傲。

后土笑着说道:“百家学说都不能制止这战国,难道就没有办法制止了吗?”

王禅不知道这两人是什么人,怎么出现在这里的,因为红云与后土都没有传儒士服,但是他感觉面前的这两人不平凡,不是一般人。

“并不是无法可化解,我的纵横十三篇,若是有哪位国公可以领悟,那么就可以攻占其他国家,统一诸国。”王禅斩钉截铁的说道,语气无比的张狂。

儒教,以仁治国,以理服人,但是王禅的言论却是与儒教恰好相反,完全颠覆了儒教的教义,并且认为儒教乃是败国之教,梳理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在众家讲堂之中说出。

小小年龄便是创下纵横学说,十八篇,让卫国举国震惊,所有的学派的人都是咋舌。

第一篇:与人辩论,要先抑制一下对方的势头,诱使对手反驳,以试探对方实力。有时也可以信口开河,以让对方放松警惕,倾吐衷肠,有时专听对方陈说,以考察其诚意。

要反驳别人就要抓牢证据,要不让人抓到证据,就要滴水不漏。对付对手有时要开放,有时要封锁,能把放开与封锁灵活运用就可以滔滔不绝,变化多端。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第二篇:与人辩论,要运用反复的手法。反过去可以知其过去,复回来可知其现今。如果反反复复地试探,没有摸不到的底细。有时可以运用反辞来试探对手,要想听到声音就先沉默,要想张开,就先关闭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夺取,就先给予。

第三篇:要掌握进退的诀窍,这诀窍就是抓住君主的爱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随心所欲,独往独来。如能顺着君主的情绪去引导或提出建议,就能随机应变,说服君主。

第四篇:凡事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裂痕的。在辩论中要能利用别人的裂痕,同时,还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样的裂痕,可以发展为泰山那样大。所以当裂痕小时要补住,大点时要切断裂缝,当大到不可收拾时就干脆将其打破,裂痕也就消灭了。

十八篇纵横学说一出,让王禅与儒教的关系,彻底的崩溃,原本王禅乃是儒教大儒,还是卫国最有名的大儒,但是现在却被儒教逐出了儒教,流浪街头。

卫国崇尚儒教,王禅在儒教兴旺之地,公然反驳儒教教义,这不是找死又是何意?

其实王禅也是年轻气盛,如今他才十六岁,好强斗狠也不为过,其实以王禅的聪明,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但是他却不屑与儒教辩论,卫国被儒教侵毒以深,他的学说根本不可能在这里兴起。

在春秋时期,除了儒教之外,就已经兴起了许多的学说,但是儒教独大,各大国家都是独尊儒教,但是孔圣人离世,却是让儒教的气运有些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