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没想到,这样的探索,竟然还有人给拔高到了辱没圣人,离经叛道的高度上去了。
这固然是扣帽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举动,在前世,可以对此一笑了之,置之不理。
但是,在这里就不行了。很可能就触动了正统观念这条红线了。
在一小撮文人垄断了文化的情况下,贾珉的这种举动,无疑就是触犯了他们利益。
“这个江秀才是什么来历?”
“他也是屡试不中,最后不得已,到了鹿洞书院,当了一个教习。给那里的蒙童开些启蒙课,一年挣个十几两银子。也是我们刘家庄人,八月初三那天也来了,想跟我要两个西瓜,我没给他,兴许心里就记恨上了。”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江秀才在挟私报复,但是,这立刻引起了贾珉的警觉。
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方秀才家里的启蒙班,打的是贾府族学的牌子。贾府虽然只是个中等勋贵之家,但是,在这刘家庄,还是神一样的存在。即使江秀才是个狂悖文人,想要攻击贾府,他也得再三掂量的。
其次,如果是一般的文人相轻或者同行竞争,基本上会从教学效果上入手,不至于拔高到辱没圣人,离经叛道的高度上去。即便是想给别人扣帽子,这样沉重的大帽子,也不是江秀才这样一个底层文人能够举的起来的。
“江秀才所在的那个鹿洞书院,是个什么背景?”
“那就是翰林院罗翰林家的私学,号称帝都第一书院的那个了。”
翰林院罗翰林?不就是来考较我诗词的那个罗翰林吗?会不会是重名重姓的?
“可是那个翰林院侍读的罗翰林?”
“正是他了。借着他的父亲和伯父的余荫,自命为天下文宗的那个。呸,什么文宗,就他那诗词,我也是见过的。跟四爷的比起来,差得远了。”
“倒也不必如此相比。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过是喜好不同而已。我的诗词,也未必就比别人的强上多少。”
从辱没圣人,离经叛道这个大帽子来看,这倒是符合罗翰林这种学阀的作风。这种动不动就把一件事儿抬高到政治正确高度的举动,倒确实是他们排斥异己的手段。
但是,也就是个汉语拼音方案而已,目的不过是为了识字,最后读的也是圣贤书。所以,真正把此事抬高到那样的高度,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
只要是人们了解了汉语拼音,这种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问题其实不在于这里,应该还有其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