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段土墙和壕沟就算落到了贝兰人的手中也毫无用处。
若是按照传统方法来修筑,壕沟在前土墙在后,那么贝兰人的弓箭手就可以冲进壕沟之中,面前则有土墙作为他们的遮护,让他们可以安心抛射。
但现在壕沟却在土墙后边,这还不到一米深的壕沟本身根本保护不到士兵的上半身,只能限制他们腿脚的活动。
而铁火城城头上随便朝这边发射几炮霰弹,甚至只是让火枪手开火,都可以打出个血流成河。
这个法子也是洛明在总结上一战的经验时想出的办法——若一开始就在城外设置这样的几个小工事,那么在贝兰军第一次攻城的时候,就可以突然让炮兵杀出来开火,然后在愤怒的敌军扑来之前迅速退回城内。
而敌军在这里也只是活靶子,完全站不住脚,只能很快撤离。
于是炮兵又可以在少量部队的保护下,再大摇大摆地出城来收复失地,在这里接着射击。
这简直就像是以空间换时间,以空间换敌有生力量的好手段——而且它还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完全是惠而不费!
而且这样一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奔雷车得再往后挪一百米才能保证安全,那么它和城墙的距离就会超出有效射程,也就是说这笨重的大玩具会彻底对城墙失去威胁。
理论永远是在实践中得到改进和提升的,此刻这一个新方法就让洛明的守城思路大大拓宽,在以后还会绽放出更多异彩。
而哪怕是放眼于当前,这一招也十分有用了。
带路党们打造攻城器具的工作被拖延得更慢了,而贝兰军主力派出的那些运输攻城器材的人手,也因为多了这个城外小据点的火力封锁而伤亡得更加惨重。
结果这一拖,还就真的拖到了天黑。
贝兰人和带路党炮灰们在做着准备,洛明山头据点这边的准备已经十分充足,连临阵磨枪都没有什么好磨的了,于是也就只是让士兵节约着点火药和炮弹,慢慢等着敌人的下一步行动。
当然,现在贝兰主力和炮灰分散成了两股,看上去就像是被切成两块的牛排似的,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但洛明并没有上当,这分明就是个诱饵。
若是从铁火城派遣一支精兵杀出来袭击那些炮灰,看似会取得不错的收效,但仔细一算就会发现,各种阻碍和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实在太多。
如今路上已经有一道壕沟和土墙,虽然沟不深墙不高,却能有效阻遏部队的快速行动,河道也是同理。
原本从铁火城杀出来就要一定时间,路上再被这么一阻,哪怕是那些比散沙强不了多少的炮灰们也足够组织起防御了,这袭击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而恐怕潜伏在某处的贝兰法师团就会立刻冒出头来,把杀伤性法术砸过来吧。
虽然贝兰法师团损失不小,但哪怕他们剩下的力量也依旧很强,说不定就能搞出些幺蛾子来。
洛明想了想,这次就不行险了。
不过他还是稍微让铁火城那边做了一些调整。
只见吊桥被放下,最初出现了两百骑兵到了两边拱卫,接下来又有两百长矛手和两百火枪手出现,在这些士兵的掩护下,一大群“民夫”便扛着劳动工具出现,在城门外开始了工作。
当然,他们中大部分可都不是真正的民夫,要么是民兵,要么就干脆是放下武器脱下铠甲的正规军,有组织有纪律,干起活儿来的效率比民夫高多了。
洛明虽然重视军人地位,甚至都有点轻微的先军主义的倾向了,但他的士兵除了部分军官之外,都是从平民中招来的,平时给他们灌输的也是集体荣耀和以整个美泉领为单位的整体思想,不至于把埋下头干活儿当成什么耻辱。
很快,他们便挖出了一道“《”形状的壕沟和土墙。土墙在前,壕沟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