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余力在单位为了接待外宾忙上忙下,每天的节奏都过得很快,好不容易遇到这么让人放松的地方,他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舒舒服服睡一觉。于是,他平躺在草坪上。没想到草坪竟然和家里的床一样柔软,而且泥土里还透着一股股的奶香,像是有人专门用牛奶灌溉了这片草地。为此,他还专门转过身来闻了闻。当然,他也顾不上去好奇这奶香味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将双手枕在头下边,闭上眼。这时候,管他什么灯塔,什么奶香,都挡不住他那颗睡觉的心。
可余力刚闭上眼睛,耳边就传来了刺耳的喇叭声。“大家到这边来看,这就是普利茅斯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斯米顿塔……”本想好好睡一觉的余力一脸无奈,便起身坐在草坪上想等他们都走了再睡。可没想到这批游客越走越近,最终停在了余力和那座灯塔之间。余力心想,看来这觉是睡不成了,不如去凑凑热闹。于是他站起来走到那批游客身后,这才发现所有人都是亚洲面孔。那导游虽然是外国姑娘,但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让余力很是诧异。就在这时,导游姑娘拿起手上的小旗子指了指余力说:“先生,您有什么问题吗?”
“我……那个……”
余力也没想到这姑娘会突然提问,而且还偏偏指向了他,所以吞吞吐吐说不上话来。不过不说话也不是办法,毕竟这一指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引到了余力身上。要是被其他人发现他不交钱还蹭导游,连个躲的地方都没有。于是他深吸一口气,随便编了一个理由。
“我一直就很想来这边看看,您能多讲点这个灯塔的历史吗?”
“当然可以。”导游姑娘爽快地答应了。
等大家的注意力都回到她身上后,余力松了一口气,算是躲过“一劫”。不过他也没打算走,心想留下来听听历史文化,长长见识也是不错的。
“之前我们说到,建立灯塔是为了指引过往船只躲避危险的地方。但是,普利茅斯港最危险的地方其实是在距离海岸22千米的地方,那边有一个小礁盘。由于激流在此冲刷后往往形成大小不一的涡旋,所以才被称为涡石礁。虽然这个名字听上去不错,但在当时,这里可是无数船只与水手的葬身之地。因此,普利茅斯人才决心要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离岸灯塔。1698年,人们开始兴建纯木质结构的灯塔,这是第一座涡石灯塔。但是没到5年,就被海浪冲垮了。于是,1708年人们又采用木头和钢材修建第二座涡石灯塔,只可惜这座灯塔在1755年毁于一场大火。之后,我们的主人公约翰·斯米顿就出场啦。为了抵御海浪冲击,斯米顿采用石头加混凝土作为材料,又采用了独特的外部构造,最终建造出了第三座涡石灯塔,而且灯塔在1759年建成之后一直到1877年才停止使用。”
听完这段介绍,余力对普利茅斯人的执着印象深刻。灯塔建一个倒一个,倒一个就再建一个。普利茅斯人靠着这股执着劲,造就了斯米顿塔,为世界文化留下了一笔财富。不过他转念一想,中国人常说事不过三。若是第三个灯塔也毁了,说不定普利茅斯人也就放弃了。余力心里觉得“事不过三”这个梗还挺新奇,想着想着竟不自觉地笑出了声来。这一笑又把其他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他身上。那么多双眼睛看着他,他也不好意思抬头。只能默默掏出手机,假装在看笑话。导游姑娘似乎被这一笑打乱了思绪,她整理了一下又开始向游客介绍。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灯塔最初是耸立在距离普利茅斯市海岸22千米处的涡石礁上。19世纪末期才搬到了现在这个位置。由于灯塔脚下的礁石常年经受海水冲刷,面积逐渐缩小,每次遭遇海浪拍打,灯塔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晃动。因此,人们出于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古迹的初衷,提议将灯塔搬到别的地方去。但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提议一开始便遇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直到1882年2月22日,涡石灯塔委员会在旧市政大楼的会客厅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在普利茅斯港口处重建一座灯塔。1884年9月,新灯塔如期完工。那座灯塔就在我们眼前。顺着楼梯往上爬93个台阶可以到达灯光室,在那里你可以欣赏普利茅斯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