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当得,宏展电子跟印华都在悦华路上,您的大名我可是如雷贯耳啊!”陈应登一脸钦佩的看着杨兴国,他实在没想到杨兴国居然如此年轻。
“都是大家谬赞了!”杨兴国谦虚地回道。
“你们都来喝一杯茶吧!”阮大山适时泡好了茶,叫停了二人。
“我记得陈老先生是印尼华人,怎么会来到厦门建厂?”杨兴国喝了一口茶,开始抛砖引玉。
陈应登愣了一下,自己都还没有做介绍呢,他怎么就知道了?
谈起来厦投资办厂的事,陈应登感慨不已道:“我来投资,就是想当一块抛砖引玉的砖块。如果真的能起到促进家乡招商引资的作用,也算对家乡做出了贡献。”
“陈董的胸怀真是令人敬佩!”杨兴国恭维了一句,事实上,他对陈应登的资料了如指掌。
陈应登是印尼华人,1981年,他准备在新加坡开办一家玻璃厂,当时用地和设计方案都已经定下来了。不过,陈先生的两位好友,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薛文林和中国驻新加坡商业代办王沁文告诉他,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厦门被开辟为“经济特区”。
这两位先生对他说:“你祖籍福建,为何不把企业办到厦门特区去呢?”
陈先生虽然加入了印尼籍,但他一直以中国人的血统而自豪。听到两位好友传递的信息,他心动了。1981年12月初,他踏上了厦门特区的土地,进行实地考察。
尽管在他眼前的几乎就是一片荒山,但他还是坚定了来厦投资的决心。1982年1月10日,他与当时市政府的代表——厦门建设发展公司和厦门经济特区工程建设公司签订了特区第一份外商投资合同,把原定在新加坡开办的玻璃厂迁到厦门,并定名为“印华地砖厂”。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集装箱拖车,两卡车背靠背运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