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 救场

“听口音,刘老师不是京城人?”与甘宁一块儿来的几人中,一个穿着西装扎着红领带的中年人主动和刘好好搭话。

“是的,我是南省人。”刘好好笑道。

“巧了,我祖籍是霖省的,就在你们南省隔壁。”中年人笑道,“哎,老万祖籍就是你们南省的。”

刘好好并不意外,霖省和南省的华侨遍布全球,两省华侨占到了全球华侨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两位先生的祖上应该是先下南洋,才辗转到国的吧?”刘好好笑道。

“是的是的,这你也能猜得到?我家是印国的,后来我到国读书才定居在那儿的,我的父母兄弟还在印国。这是我的名片。”红领带中年男人有礼貌地递了一张名片给她。

“王盈达,国yd电子器件公司总经理。”

刘好好看了一眼名片,对这个yd电子器件公司没有任何印象,商场上每一家公司兴替的速度极快,这家公司应该规模不大,而且在数年后已经被市场淘汰了。

她带着礼貌的笑容和王盈达握手,“王先生,您好。”

那个叫老万的同乡也递了一张名片给她,同样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电子公司。

作为蜚声国际的大学者,甘宁并没有什么架子,虽然穿着西装,但是作风并不洋派,说话的时候慢条斯理,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专注认真,就像一个慈蔼的邻家老人,眼中装满了对国家对母校的热爱和留恋。

他一进学校就开始回忆当年求学的时光,一会儿问原来那株老树怎么样了?一会儿问原来的旧楼去哪儿了?他原来参加过的社团还在不在?他的老师后来去了哪里?还有那些同学在做什么?……

甘宁比在场所有人都要年长,他读书那会儿发生的事情,他们怎么会知道?就算是物理系和理学院的那帮人也不知道,正当他们尴尬地直冒冷汗的死后,刘好好站出来了。

原来的那株老树毁于战火;甘宁读书时的旧楼也在战火中受损,几经维修还是无法继续使用,只好在三十年前推倒重建;他读书时参加的提琴社曾经停办了几十年,于三年前复办,虽然规模不及从前,但是还保存着当年的资料……

还有甘宁当年的老师、同学们后来的人生际遇,有的能找得到,也的实在找不到了……

刘好好慢慢地陪着老人,回忆着当年,叙说着这些年来的种种,甘宁的眼圈慢慢红了,不胜唏嘘地说,“当年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比你还小一些,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啊,这么多老朋友都不在了……”

“甘老,我们物理系打算借您这次回国的机会,组织在京的物理系校友们开一次座谈会……”刘好好微微侧开身子,物理系的系主任会意走上前说道。

“挺好挺好,新老朋友都聚一聚,”甘宁笑着点头,转向刘好好,“哎,小姑娘,你是研究什么方向的?”

大家都一怔,刘好好只得笑着说,“我是学法律的。”

“你不是我们物理系的?”甘宁惊讶地多看了她几眼。

“刘老师是我们学校法律系的老师,也是过去的学生会主席,对我们学校的历史变迁与沿革很了解,所以我们特地请她过来。”陈海澜连忙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