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解放”(三)

不止一位参谋如此抱怨着。

这听上去应该出自查理曼的参谋军官之口,可事实上整个防卫军总参谋部都在抱怨查理曼军迟缓的行动。

“旋转门”战术的诀窍在于速度,其中既包括己方的推进速度,也包括敌军的速度。

如果己方行动过快过早,敌军行动太慢,右翼突击集群势必要兜更大的圈子来完成包抄,或者直接穿过敌军行军队列中间,将一半以上的敌军赶进包围圈——这显然违背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指导思想。因此在开始阶段,防卫军不得不迁就查理曼的节奏,在保持接触的前提下稳步撤退,将敌军一点点引诱到预设战场。

可问题是,那些家伙的行动也太慢了吧?

作为全世界机动能力最强的军队,防卫军早已习惯了快节奏战争,突然让他们掉头去迁就查理曼眼下那一天10公里的推进速度……这确实有些不适应。总参谋部里的年轻参谋们更是打趣:假如有一天让防卫军跟在查理曼军队后面行军,防卫军必须非常小心,才不至于踩掉前面那群公鸡的鞋跟。

其实他们也不想想,之前查理曼军被吊打得有多惨,换了他们一天到晚被对手按在地上磨蹭,心理阴影的面积不会比现在的查理曼人小到哪里去。现如今对面的鬼畜呼啦啦一下撤了,能不怀疑里面有圈套吗?敢快速推进吗?就算前线将领胆大包天,后面的补给也要跟得上才行啊,就手头打一个冲锋都勉强的弹药储备,谁敢上去送死?

至少在确定前面没有危险之前,查理曼军队的脚步是快不起来的。

与怨声载道的年轻将校们相比,以布伦希尔为首的高级军官们就显得气定神闲了。对他们来说,查理曼的行动速度非但不慢,还刚刚好。

除了前面所说到的“旋转门”速度问题,还有几件事情需要查理曼来协助完成,行动速度太快的话,可就什么都做不了了。

“知道吗?布伦希尔。所谓敌人——”

叩击桌面的声响犹如敲击琴键,音乐般悦耳的笑声在空间里回荡。

“有时候比盟友更能排上用场。”

牧月二十三日,傍晚。

康斯坦丁热内尔宪兵少校皱着眉头眺望被夕阳染上血色的地平线,周围几个毛头小子指着血红的天空唠唠叨叨个没完,吵得少校有些心烦,他不得不放下单筒望远镜,给那些话痨每人一个耳光。等那些小鬼头安静下来后,少校再次凝视起那片让他感到毛骨悚然的美丽风光。

热内尔少校是个老资格野战宪兵,很少离开前线,干过督战队,也在紧急时刻被投入到一线。比起后方安稳惯了的同僚们,40多岁的少校更像一个传统军人。丰富的经历经验让热内尔对眼前的安静感到有些心神不宁。

安静。

极度的安静。

整整一天了,少校没有听到一声枪响,也没有听到一发炮弹或是炸弹爆炸的声音——当然,热内尔在战前经历过无数个这般平和的日日夜夜,但自从查理曼开始“天下布武”、“八纮一宇”,少校耳朵里就只剩下了战争的轰鸣了。

可自从昨天午夜过后,所有的喧嚣都停止了,那种能把人逼疯的无止境炮击和冷枪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来不曾存在。

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大规模进攻的先兆,蹲在地下的士兵开始检查武器,军乐队摆弄起乐器,轮值哨兵进入一线堑壕等待着徐进弹幕和敌军步兵冲锋。军官们更是穿上阅兵式才穿的全套礼服,准备以最光鲜亮丽的姿态迎接死亡。

比起中央那些从报告里认知前线的大爷们,和防卫军隔着堑壕相望的一线官兵们对对手有着更清晰的认知。经历过每平方公尺一秒6发炮弹的高密度炮击之后,任何尊严、荣誉、勇敢都会被轰进血泥里。在查理曼一线官兵们眼里,对面不光炮弹不要钱,尖耳朵鬼畜们也是不需要休息,喝黄油吭炮弹也能把仗打完的怪物,对方只是在等待时机,时机一到,他们就要洗刷之前的耻辱。

现在似乎就是那个时机了。

所有人在高度紧张中等待着敌军的攻势,哨兵们瞪大双眼从潜望镜里眺望地面上的动静,然而视线所及只看见滚滚浓烟,黄色、白色的烟雾将敌军堑壕遮蔽得严严实实。他们只能一边咬着手指,一边焦躁不安地等待。

就这样,一个上午过去了,弥漫战场的烟雾也散了,想象中的攻击却并未来到。

——对面到底在搞什么?

故弄玄虚?心理战?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