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美”则是“升”。
“和”则既是“生”,也是“升”,还有“融合”。
四个小的核心,如卫星岛一般,拱卫着正中央的“大宗师”核心。
当许广陵的心神以一种无可名状的方式临降这个意识天地中时,发现,在形成了一大四小这五个岛屿之后,原本只是水波微有荡漾的湖泊,这一刻,同外界的景象一般,赫然生出了漩涡。
或者不能说漩涡,而只能说是旋转。
那湖水,代表着无数知识碎片的湖水,以一大四小五个岛屿为中心,作着一大四小的五个旋转。
整个湖泊,以正中央的岛屿为中心在旋转。
而在这个大的旋转之下,是分列四方的,四个小的旋转。
大的旋转带动着小的旋转。
而小的旋转又加速着大的旋转。
渐渐地,所有的湖水都如渗透一般,渗透到那一大四小的岛屿中去了,再无任何湖水的存在,而这个时候,那种旋转却仍然没有停止。
不但如此,反而变本加厉了。
在旋转中,四个小的岛屿被强行吸摄着,融入了大了岛屿中去,一大四小,渐至彻底地融为了一体。
在融为一体之后,旋转中,它继续产生着变化,先是一点点地由大变小,再然后一点点地由实变虚,最后,仿佛变成了一个已经没有大小,只在许广陵的心神感应中还存在着的明灭不定的光点。
而那意识的天地也不见了。
或者说,被刚才的那种旋转给收缩了,伴随着湖泊一起收缩,伴随着湖水一起收缩,伴随着岛屿一起收缩。
直至,彻底地收缩到没有。
整个意识天地,变成了一个点。
而那个点,却仍然在旋转着,许广陵的心神一直跟随着它,投入在其中,然后,他的心神陷入混沌,唯一的感受也只有旋转,无尽的旋转。
不知道过去了多久,突然,一种由内而外的“爆炸”,让许广陵从心神的混沌中再次清醒过来。
然后,他就呆往了。
==
感谢“我是天下第一一一一”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猛虎之牙撕裂卑怯者之灵魂”的月票捧场。
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
据传,这是林则徐女婿少年时写的一首咏月诗中的句子,林则徐见后,提笔改了一字,将“必”改为“况”。
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
一字之别,而顿将原诗的自矜和和自傲,变成了自勉。
有些天分的少年,矜高自傲,目无余子。
贵为总督的朝廷大臣,站在高处,看到的是天下之英才何其多也!
这也正是一介少年与一位大佬的区别。
今年的中秋,已经过了,许广陵醒来的时候,正是阴历的八月十七日,中秋已过两天,十五最亮的月亮,十六最圆的月亮,都已经过去。
而此时,已经又过去了两天。
但这一晚的月亮,还是很圆,也很亮。
天净如洗,澄月高挂。
许广陵晚上一般很少上山的,他都是早上的时候才上去溜达一圈,而这一晚,他却是在山上。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很会夸张的李太白这么形容夜宿山寺的景象,但不管是那山,还是那寺,又或是那楼,又能有多高?
许广陵现在在的山顶,海拔六千余米,这放到真正的“高山”中去,怎么排都是轮不到它的,别说放眼全世界了,仅仅只是中国境内,它也都当排在百名开外了。
但如果不作对比,纯论高度,它还是很高很高的。
积雪皑皑,月照空明。
在天空那轮皎月的映照下,积雪的山顶,一片晶莹。甚至不止是山顶,在如水的月光与本就是水所形成的积雪共同作用下,许广陵的视线所及,整个天地之间,都是一片晶莹。
而他身置其中,真如处琉璃世界。
站在惯常的位置,许广陵目光下视,随意四览,大猫则在他身前的大口袋里悠然熟睡。
从山顶,到山脚,这一路之间,是有着一些水气凝结与升成的,它们如轻纱一般,覆盖在无名山周围,说是轻纱,但其实从上到下,一层又一层,既不轻也不纱了。
但它们无法对许广陵的视线造成任何阻碍。
所以许广陵清清晰晰地看到了从山脚到山顶的一切。
他的目光锁定在了山脚的荷塘上。
荷塘靠山的这一边,搭着几个帐篷,那是两位老人、大佬、郑琴以至于伊藤姐妹的休憩以及一些活动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