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交当然有不可交的理由,但是过于苛刻的话,也就变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两句话的解法,查询百科词条可知,其意思为“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然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解法,甚至于从古到今历经千年,经历了一些演变,而导致后来的词语与最开始的词语其实并不相同。
例如有名的“两肋插刀”,其实原本乃是根据“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的传说演变而来,也即是“两肋岔道”,谐音听起来则如“两肋插刀”,词面虽然不同,但是词义却很鲜明形象地表达了出来,也不失为一种美妙的巧合。
但是,像另外一些词语,尤其是长句,就很容易引起各种颇带心机的解析了。
例如,像刚才所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山间小溪清可见底,便不会有鱼?
不,肯定还是有的,而且说不定还有大肥鱼。
但如果这条小溪放在人类聚居地里面,便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也即是完完全全的水至清无鱼。
那么这一句话,到底想说的是,水太清了,没有足够的杂物和浮游生物供鱼吃,才导致的没有鱼,还是想说水太清了,无法让鱼回避风险才没有鱼,又或者是两者皆有呢?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放到不同的情况便可以灵巧地用上其中一种,或者是两种含义,但最早之前的意思到底是一种,还是两种,恐怕只有原作者心底里清楚了,毕竟文人就是这个样子,有的时候心里很清楚这句话就是那个意思,但明着解释却偏要用另外一种解释,或许是有冷嘲热讽之意,或许是有惜身避祸之心。
当然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是,原作者压根就不知道其他人那么多弯弯心思,居然还能曲解出多种意思,借他的名头去忽悠别人,谁让这个国度的人一直厚古薄今呢?
古人之话朴实精准,今人之语也未必不真吧。今人之话听起来准,但说不定其实也很可笑呢?
无论古今,说得对便好。
这个理,很多人清楚,但却未必做得到。
扯远了,说回后半句话,人至察则无徒,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这么解,显然是大众主流的解法,而且套在原文出处也不是问题,毕竟其原文后面有非常显而易见的句子“举大德,赦小过”,按主流解法也可以连贯上下。
然而,单独拿出来,解成别的说法也没有问题。
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太过精明也是很容易没有朋友的。
显然,这么解的话,似乎更符合于现代社会的许多现象。当然,不可否认,这种解法应该是曲解了原文。
只是到底是不是原文的,其实关系并不是很大,一句话有道理就是有道理,放在原文当然不好曲解,但是单独拿出来使用,也未必就是犯错误。
如果以第二种意思,也即是一个人太过精明也是很容易没有朋友的,显然棋馆里面的很多人其实都不配当朋友了,甚至于外面很多人都不配当朋友了。若是有人保持着这种心思的话,估计这辈子都是没有几个朋友的。
除非是那种觉得一辈子几个朋友就够的人,否则大家还是宁愿忍了别人的精明,多交几个“朋友”,别万一以后用得上,才来后悔莫及。诚然这些人只能是利益交换的朋友,无法在人落难的时候雪中送炭,但人在社会之中,也确实需要一些彼此能交换利益的朋友,顶多是在朋友两个字上面打双引号,心照不宣地“交朋友”。
恶心或许有点,但却很实用。
茅依依心地自然是好的,甚至于希北风早就给她打了个圣母的标签,但就是她也知道有些人该来往还是得来往,纵然算不上喜欢,但至少好歹别讨厌就好,否则的话她岂不是要脱离整个上层圈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