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三章 第一步183

将角色烧掉,剩下的就是真实。

有什么虚假值得保留?有什么虚假不能被摧毁?

生活的流动一直存在,角色可以顺流也可以逆流,但是无论角色如何选择,整个行为以及生活的流动都被包含在“道”之中。事实上,所有的都是“道”。

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猜测,都是建立在时间线性流逝的基础上。一旦移除时间,那么我将无法知道任何事情。所有的东西都是此刻觉察到的内容,要么是画面中直接呈现的图像,要么是脑子里的记忆。

角色要存在,角色要保留属性,那么必须承认时间的线性流逝。否则,我为什么要按照觉察到的角色的记忆来行事呢?毕竟我根本不知道这份记忆的准确性。

所以,当清除这些自我定义之后,当斩杀掉这些毫无根据的相信之后,我的行为将变得诡异无比。

我不会被过去所拖累,毕竟我根本不知道此刻觉察到的记忆的正确性,所以我为什么因为记得父母含辛茹苦,就要做事时考虑父母的感受?为什么因为记得娘子的甜蜜,就是继续保持这种甜蜜?

那么,不相信脑子里的扭曲之后,能作为我的选择源的,就只有生活的流动。或者说,怦然心动的出现。哪怕这份怦然心动完全违背脑子里的认知,完全违背脑子里的记忆,我依旧会这样顺从。

因为我无法确定觉察到的这份记忆的正确性,那么为何不按照此刻的怦然心动来行事呢?同样,因为我无法确定此刻觉察到的脑子里的认知的正确性,所以我也不会担心按照怦然心动之后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毕竟,我不害怕生活。因为我根本无法确定此刻觉察到的脑子里的信息,所以我怎么知道生活是恐怖的,宇宙是充满恶意的,社会是现实的呢?

这些东西,不是我一厢情愿的相信吗?这种一厢情愿的相信,跟门派信仰有什么区别?

明明没法确定时间的存在,为什么要认定时间的线性流逝?为什么要一口咬定自己的记忆就是正确的呢?

怎么可能通过完善角色,如何在社会中成功,如何有利于社会,如何成为一个好人,如何让角色更加丰满之类的解释,来解释《道德经》呢?难道,这些解释看不到其中的矛盾吗?

脑子里充满扭曲的角色,怎么可以理解“无为”?怎么可以理解“不争”?

处于恐惧中的角色,又怎么可能理解或相信“不害怕生活”?

各种语言,什么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什么没钱怎么吃饭之类的。

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呢?

如果《道德经》是教人如何成功,是丰满角色的书籍,是在强化脑子里的扭曲,那么现在就不是这种尴尬的地位。

而《论语》则是相当符合角色的各方面需求,塑造一个好人。因为大家都在恐惧生活,所以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君子,大家都这样的话,世界就会非常美好。

这难道不是恐惧?那些君子的特征,那些人们必须这样的种种话语,难道不是一种扭曲?

如果大家都像老子那样,逍遥人世间,社会怎么发展,文明如何进步?帝国又怎么可能在短时间飞出母星来到星际时代呢?

但是,人类文明管我什么事?我为什么要将人类文明这些东西放在前面?难道自己说这话的时候,不会感觉很搞笑吗?什么时候我的行为可以影响人类文明了?

就算是所有人都像老子那样逍遥而不所作为,就算人类文明永远处于极其落后的水平,那又怎样?这个世界不真实,还谈什么人类文明这种词汇?

也许,正是为了让不害怕生活的人可以放肆享受这个世界,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充满恐惧的角色不断升级整个社会。这样,不害怕生活的人就完全可以体验一个非常舒适的世界,大量的角色正在建设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感到感恩的呢?

整个世界都为自己而存在,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享受。那么多角色为我建设这个世界,就是为了让我去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而我,却只是瑟瑟躲在恐惧的束缚中,任由时间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