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 第一步187

这些都不是我,仅仅是角色的各种属性而已。那份觉察才是我,才是唯一的真实啊。

我没法放下执着,那不过会变成另外一个执着罢了。直接斩杀角色,那么自然会带来所谓的无执。

就像我根本没有必要去猜想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会有什么特征,也没有必要去模仿那些特征以表现自己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当我去见义勇为的时候,当我做了见义勇为之后,那么我的行为自然会符合。

甚至就算不符合,也不重要。因为我的目标是见义勇为,而不是模仿那个见义勇为的人。所以,讨论斩杀之后的行为标准根本毫无意义。

我需要斩杀,需要抹去袁长文这个角色,其他的都只是恐惧的花招,都只是一种拖延战术而已。

事实上,我仅仅是觉察到这一切的画面,剩下的东西都是脑子里扭曲带来的相关产物。比如喜欢、讨厌、恶心等等,都是角色脑子里的扭曲所形成的互动。

然后,我再觉察到角色的情绪。

如果仅仅是事物本身的状态,那么会是一份轻松,就像之前有过的体验。并非狂喜、极乐之类的,就是一份轻松和淡淡的满足。这种状态,比起我曾经有过的成就、炫耀之类的,会舒服太多。

似乎,这才是我本来的状态。

但是,我并不知道斩杀之后是否依旧是这样,我也不想知道。因为我什么都不知道,这种不知道的感觉越来越明显,那份思考越来越模拟得贴近那份觉察。

没有什么外面,也就意味着我永远没法跟外面有什么冲突,永远只能跟角色脑子里的扭曲发生冲突。

如果有人打我呢?

靠!

就是这个,我早就应该知道的。

妻儿已经是袁长文这个角色的角色属性,那是属于袁长文这个角色的自我定义。根本就不是袁长文这个人跟妻儿之间的矛盾,而是袁长文这个角色的各个角色属性之间的矛盾。

老妈也是,同事也是,朋友也是,跟世界所有的联系都是这样的。根本无法跟一个所谓的外面世界进行联系,我只能跟脑子里的虚拟数据进行互动。

之前就有提到了,但从来没有像这样感觉荒谬。根本没有什么外面,全部都是袁长文这个角色里面的东西。

不管是谁,都是仅仅存在于我脑海里的虚拟数据。根本不是讨论什么要不要孝顺,也不是讨论什么要不要负责任的事情。而是,要不要丢弃一些角色属性的问题。

“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这是袁长文这个角色的自我定义,同时也是袁长文这个角色的角色属性。那么,看起来我是在思考关于孝顺这种荒谬的说法,看起来我是在探讨孝顺不过是一场交易之类的。

事实上,根本就是要不要斩杀“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这个角色属性。如果斩杀,那么角色将不再拥有这个角色属性,相当于一直堆积角色的元素少了一块。

所以,根本就不是什么外面,什么社会浪潮,什么道德束缚,什么家人之类的。完全就是要不要抹去一些角色属性,让袁长文这个角色变小,让构成角色的元素被斩杀掉。

因为袁长文这个角色就是虚假的,其构成元素也是虚假的。为什么自己还要紧紧抓住不放手呢?对角色而言,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从整个世界来看,同样这些东西构成了一个稳固向上的帝国社会。

可是,不真实就是不真实,所谓的袁长文这个角色,不过是一直出现在觉察视野中的固定景象罢了。跟其他景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袁长文这个角色比别人重要?

脑中有无数关于别人的虚拟数据,并且我总是会认为这些虚拟数据就是别人的真实情况。就算跟别人面对面的时候,依旧也只是跟脑子里的虚拟数据互动。

“我认为”对方这句话的意思以及对方这个行为的含义,之前我就了解这个情况,但似乎现在才真正感受到,所有都不过是脑子里虚拟数据的自娱自乐。

始终以为有个真实的人在那里,我一直在跟那个真实的人进行对话与互动。那些脑子里的虚拟数据,不仅是我对别人的评判,也是整个角色构成的元素。